以史料之“肥”,育有为之“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以史料之“肥”,育有为之“花”

孟令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锦和街道开发区初级中学 

“双减”政策要求教育回归育人原点,既要减负又要提质;有为教育尊重生命,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有为,增强自信,实现人的价值;历史新课标贯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夫子如炬的目光洞穿了历史,洞见了兴趣在学习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所以,践行“双减”、“有为教育”和“立德树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立足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用精心筛选的史料不断“刺激”学生,在和谐高效的思维对话中培养其学习兴趣,不但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被喜欢、被关心、被尊重”的归属感,还能够打造“史味浓浓”的课堂,真正落实统编教材倡导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乐思、善思习惯的培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真正实现减负提质,人人体验有为。可以说,运用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是历史学科能够破解“双减”难题、践行有为教育理念的有效策略。那么,如何借助史料,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落实有为教育理念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借助漫画激趣拓展联想空间

历史漫画不但是艺术作品,更具丰富的史料价值,是一种相对直观的表现形式。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非但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借助和教材知识相关的历史漫画,还能够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本内容,透过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本质,更能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迁移和联想。例如在讲到《冷战》“马歇尔计划”时,怎样让学生理解其本质呢?课本上的介绍客观简单而又直白,都是遥远枯燥的历史事实,难以引起历史文化底蕴尚浅薄的学生的共鸣。但此时引用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美国的“通过援助西欧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险恶用心,同时揭露了冷战的实质。再如,在探索二次革命爆发的背景时,采用漫画《刀大杀人多》和《政府人物之真相》,让学生通过观察漫画信息,得出《刀大杀人多》中,站在北京城楼上的猿猴暗指袁志凯,猿猴手中挥舞的写有专制的大刀讽刺的是袁世凯主张专制,用杀人的方式排除异己;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中,虽然灯上仍有共和二字,但是在共和之名下,实际上却是猿(袁)的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在联想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为实行专制独裁而采取暗杀手段极力破坏民主共和的丑恶行径的同时,历史知识也得到了巧妙的迁移。有联想,才有生成,才能迁移,才能举一反三,学生的思维素养才能提升,才能让学生体验有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聚焦诗句对比,培养思维能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史料研读的过程中,恰当地引用不同的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历史事实或现象做出的、大相径庭的思考、解读和评价的诗词,进行多角度地对比,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感悟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辨能力。

在讲楚汉之争时,为了让学生正确感受和客观评价项羽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我展示了王安石的《乌江亭》、杜牧的《题乌江亭》、李清照的《乌江》三首诗,政治家项羽、军事家项羽、英雄的项羽、狭隘的项羽、失道寡助的项羽、应该“包羞忍耻”、“卷土重来”的项羽,是“人杰”、是“鬼雄”、为天下苍生慷慨赴死的项羽……不同的诗人对项羽的个人品质和历史功过所做出的评价天差地别,给同学们带来的震憾是无与伦比的,使学生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就丰满而立体了起来,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思维能力和史料研读兴趣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这不正是有为教育理念在“双减”枝头上结出的硕果吗?

三、依托名人名言厚植爱国情怀。

历史新课标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用充满正能量的名人名言当作史料,不仅能让学生对学习历史始终热情满满,还能激发家国情怀,培养文化自信。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秋瑾“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是强烈的爱国之情;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的抗日意志让人扼腕;杨靖宇“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的铁骨铮铮的民族魂魄;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视死如归的精神、崇高气节;邓稼先遗言“不要让人家拉得太远……”的心系祖国;袁隆平“不爱国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这些名言在增强了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厚植家国情怀的同时,激活了思维,提高了素养,增强了责任感,真正落实了以立德树人、以素养铸魂的根本任务。

四、创设真实情境,内化核心素养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内容的逻辑,用精心甄选恰当的史料创设特定的、真实的历史情境,消弭学生对历史的距离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其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身临其境般地展开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以史为据,论从史出”的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讲《动荡的春秋时期》时,利用视频《失落的国宝》创设历史情境,以为何越国从一国之君被俘,受尽耻辱到在诸侯并起的春秋时期后来居上占据一席之地为问题,引起学生好奇与思考。越国为何会凭借越王剑一雪前耻,越王剑又是如何帮助越国傲视群雄的呢?短短的80秒的视频,让学生走进了充满刀光剑影的春秋争霸历史情境中,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如,《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都江堰板块学习中,用都江堰工程的修建和运行原理的视频直观形象的都江堰这个伟大水利工程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民族认同自豪感油然而生内化了核心素养,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

史料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心筛选史料是我们细备、深备的必要环节和不二法门,不仅能帮助学生自觉地“以史为据、论从史出”的学习和研究历史,还能使学生在意兴盎然的学习过程中,内化了知识,增强了自信心,体验了满满的有为感。这样,在有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既培养了学生的史料研读兴趣,体验了有为,又实现了减负提质和立人长效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