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语篇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以National Public Radio和World Economic Forum 中两则新闻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批评语篇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解读——以National Public Radio和World Economic Forum 中两则新闻为例

符晓雪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沙坪坝401331)

摘要:批评语篇分析主要研究语言运用、意识形态和权势三者的关系。本文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从分类、及物性和情态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两则来自美国国家电视台(NPR)和世界经济论坛(WEF)、关于俄乌冲突导致的影响的新闻,揭示不同报道者对同一事件所持有的观点态度,以及揭示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间两者关系。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分类;及物性;情态;主位

引言

原则上,媒体报道、描述新闻事件时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但实际上这取决于媒体人的传播目的及其对某新闻事件的态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所属的利益集团的意志。针对这中现象,英国语言学家福勒等人提出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新闻语篇语言选择、话语结构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本文运用批评语篇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两则关于俄乌冲突导致的影响的新闻,试图找出不同媒体人对同一话题的意识形态。

1.批评语篇分析理论介绍

批评语篇分析, 又称批评语言学。其哲学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评性理论认为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介是国家掌控大众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

法兰克于1980在《批评语篇分析》一书中表明语言、权势、意识形态三者间的关系,论述了语篇、社会文化变化、批评语言意识。批评语篇分析方法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研究语篇的历史和社会语境,并对篇章特征使用的语境结构作出解释。韩礼德(1994)认为语言需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说话人对世界的认识,人际功能是指说话者对相关现象的态度和评价,表示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就是研究上述两者的工具。通过语篇功能,读者才能了解语境,以及说话人和听话者间的言语(支永碧1995)。

2.批评语篇分析与新闻解读

新闻语篇是大众语篇重要的载体,也是批评语篇分析的重要领域。新闻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但由于新闻记者本身具有主观性,对同一事件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特有的价值取向,这也导致在撰写新闻报道时所使用的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写作方式或描写方法等自然有某种偏向性。因此利用批评语篇分析方法分析来自NPR和WEF中同一话题的两则新闻,有利于找出语言、权势与意识形态间的关系。

于2022年2月,俄乌冲突正式爆发,极大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也搅乱了世界经济恢复的进程。各大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告知世人俄乌局势如何使全球经济、政治等受到冲击。下文两篇报道分别选自2022年2月美国国家电视台和世界经济论坛针对俄乌冲突对世界的影响所作相关报道的新闻语篇,以下简称报道一和报道二。

2.1.分类

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世界的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通过词汇给事物分类使大众传媒惯用的手法,也是左右大众认知的重要手段。对报道核心对象的描述能够充分体现报道这对事件的看法。首先,两则报道标题分析

“NPR: The ripple effects of Russia's war in Ukraine continue to change the world. ”

“WE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war in Ukraine will be far-reaching.”

报道一利用形容词物主代词“Russia’s war in Ukraine”强调战争的发动者是俄罗斯,这暗示了报道者将俄乌冲突归咎位俄罗斯,俄方应为双方的冲突负担主要责任。

报道二仅仅简单提及“ the war in Ukraine”,没有表现出对战争始作俑者的看法。但是在同样表达深远的影响意义时,其用了“far-reaching”而不是简单的“change” “far-reaching”在程度上和情感意义上都极大强于后者,表达作者认为俄乌冲突所导致的后果影响范围广且大,也表现他的担忧。表1是两则语篇在描写所导致的影响的用语对比

NPR

WEF

1.Russia’s invasion sparked the largest conflict

2.the repercussions continue to reverberate around the world

1. has evolved into a humanitarian crisis,

2.has turned 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volatile and raises questions

对比两篇报道的部分用语,发现报道一多用带有消极的词汇突出俄方对乌方的进攻带来消极的影响,并且表明由于俄方的主动攻击,使得难民、航运运行和北约成员国被动地承受着这些后果,如“involuntarily”。尤其是,作者用“notably reenergized NATO’’来彰显北约成员国过所作所为都是回应俄罗斯的暴力行为,将北约成员国干预他国政事合法化。这些都流露出美国对俄罗斯的反对态度

然而报道二显得更加客观,鲜少使用含有情感类的动词或者副词,仅仅使用中性较为客观地词表达事实。

2.2.及物性

分析及物性的社会动机就是试图发现什么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决定着某个过程的话语类型(彭增安,2007)。对语篇每个小句的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以及三者直接的关系进行从充分的分析研究,可以揭示语篇隐含的意义和目的。通过分析两则报道的及物性系统,笔者发现两者多使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表2为详细数据。

物质过程

关系过程

NPR

17 (42%)

5(23%)

WEF

21(34%)

26(40%)

报道一多使用物质过程,表明新闻报道者力求追求事物的客观性,但由于报道者自身意识形态影响,所用词语导致客观性缺失,也导致物质过程作用的丧失。经研究发现,报道一多用名物化企图达到物质过程。韩礼德(1994)认为名物化经验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名物化是通过删除情态成分和实施者,模糊事件概念等创造出一种客观和非人格化的效果。如下表3所示

  1.  the repercussions continue to reverberate
  2. moves by European nations to lock in alternative sources

 以上是部分例子表示名物化,报道一并未用 “Russia” 做主语,而是直接用相关名词表示俄罗斯的行为导致的一系列的后果,更显得俄方“罪过”之重。因此也看出,作者力图向大众表明其报道的客观性,但是字里行间内又传播着自身的意识形态,将俄罗斯视为罪人,这也导致客观性的缺失。

但报道二多用关系过程。关系过程反映事物间的关系过程,动词表示了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该报道多使用被动语态,将模糊事情的参与者,不直接表露有关哪方应该为俄乌冲突承担主要的观点,而是尽可能客观地表现事实。例子如表4

  1.  it is not possible to narrow down a war
  2. 6.5 million people are now internally displaced

结语

本文从分类、及物性、情态三个角度分析两个同一话题的新闻语篇,发现虽然两位作者都报道同一件事情,并力求保持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但由于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势的影响,导致连篇新闻传输了不同的内涵意义。报道一使来自美国这一霸权国家,主张强权政治和干预其他国家的政务,压制与自己意识形态的国家,因此其报道字里行间地表明对俄罗斯的批判。而报道二是来自世界经济论坛,该论坛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国,存在不同观点,因此该报道会更加客观地阐述事实。这也说明新闻媒体本质上是国家控制大众意识形态的机器,符合国家党派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偏向性。

参考文献

[1].戴炜华, 陈宇昀.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 外语研究2004 (6):15-16.

[2].彭增安. 批评语篇分析方法述评[J]. 郑州大学学报2007(5):21-23.

[3].支永碧.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