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浸透着人性的温暖           ——也谈“温暖的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教学,浸透着人性的温暖           ——也谈“温暖的教学”

盛寒娟

金华第八中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016 

内容摘要】在教学过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护,而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魅力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展现,笔者认为“温暖的教学”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在文中,笔者认为践行“温暖的教学”可以从班级设置、教学方法的选取和作业评价等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温暖的教学 走班制  情景创设法  分层评价

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陶妙如老师在2013年出版的《做温暖的教育》一书中提到“自己暖和,别人感到温暖,这才是教育”“我觉得教育的智慧应该温暖,平和且能持久,于是觉得‘温暖’这个词比较合适”。“温暖”这应该就是教育的温度了——不冰不烫,要让学生“如沐春风”。

一、什么是“温暖的教学”

所谓“温暖的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张让人回归教学的中心,凸显教学的育人价值,体现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以彰显教学的艺术魅力。这一概念应该包含了以下几层内涵:一、确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二、育人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三、要关心爱护并尊重学生;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研究如何让冰冷的知识披上温暖的外衣,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变得更自信、更乐观、更主动。

二、为什么要践行“温暖的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正因为如此,教育改革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专家们一直在努力探寻更加合适的理想的教学理念。但是时至今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育的活力始终没有被激发出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教材难度大,学生学习压力也大

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已经颠覆了传统的运行模式,一切都在快速地发展着,“超前”二字在引领着各行各业,谁落后,谁就会被淘汰。在教育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原本属于初中的知识体系出现在了小学教材中,相应的高中知识、大学知识也在提前。简而言之,就是教材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但是需要与之匹配的相关条件却没能跟上。一是主观方面的,那就是大多数孩子的思维状态没能跟上教材的变化脚步。二是客观方面的,那就是教学时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它没有因为教材难度的提升而延长教学时数,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课堂所学,配套了多本练习;家长为了学生学有所成,配套了多个辅导班。学习是一场苦修,历来如此,但是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个性化教学模式不易践行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存在明显差异性的,针对这种现象,最好是采取个性化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但是现今教学普遍采用班级集中授课制,这是一种粗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班40个人左右,每一个人的学情几乎都是不一样的。而教师备课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因此总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嚼不烂的现象。对学生而言,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课堂,是寡淡无味的,也是没有温度的。

(三)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存在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现今依然存在,这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可以窥见一二。只能说学生已经被“填”习惯了,以致忽略了自我思想的存在。这种课堂,教师急着喂,学生等着吃,学生享受不到自我思想绽放的快乐,也享受不到自我个性张扬的喜悦,更享受不到课堂主体的那份满足感。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令人望而生畏。

(四)作业布置机械化

前文已经讲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高有低,但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没有差异性的,说机械化也不为过。千篇一律的作业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会在学生心里埋下厌学的种子。

以上种种阻隔了学生与学习之间的情感通路,让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感受不到知识的魅力,更体会不到学习的温度。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温暖的教学”教学理念

客观条件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采用更人性化的方式将知识播进学生的心里。

(一)实行走班制,让学生各取所需

我这里所说的“走班制”,是指保持原有的行政班不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班级进行走班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都是不相同的,作业和考试的难度自然也是不同的。

这种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非常人性化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当课堂内容贴近自己的学习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取所需,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有温度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主体,课堂生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太多的教法可以选择,什么诱导法、启迪法、情景设置法等等,借用邓小平的一句话就是“不管黑猫白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同理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能把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就是好方法。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老夫子教学的一大原则。这种教学方法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思维意识,思考只有经过阵痛之后才能破茧成蝶。

当然,我在这里要求学生经历“愤”和“悱”,并不是要求他个人完成这个过程,而是可以和同学建立合作启发的关系。《学记》中有句话说的非常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经过交流产生的思想碰撞,绝对有1+1 >2的收获。有交流有碰撞的课堂,是有生机有活力的,也是有温度的。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思考交流跑偏时适时的点拨;在学生思而不得时,帮助他去捅破那成窗户纸;在学生展示成果时中肯的评价和毫不吝啬的奖赏。与学生而言,他所求的无非就是来自自己、同学以及老师的肯定。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应该就是那个手持火种的人,播撒着知识,播撒着智慧,播撒着希望。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情景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蓝本,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态度体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除了能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之外,还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降低课堂的神圣感。这就为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提供了载体,也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创建了环境基础。

比如上《阿Q正传》时,要求学生谈谈对阿Q的看法,我就让他们看一段与课文节选有关的电影视频;再比如上《再别康桥》时,为了引发他们朗诵的兴致,可以先播放名家朗诵的音频,让他们模仿,在点燃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再自己声情并茂地献丑一番,这无疑会将课堂推上高潮。无论是谈对啊Q的看法,还是朗诵《再别康桥》,学生们都做到了“踊跃”二字。

一次成功的情景创设,内中渗透的老师的心血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老师眼中无疑有课堂,有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温度的课堂。

(三)分层评价,尽显温情

受硬件条件所限,绝大多数学校依然是行政班的建制,一样的教学内容,一样的教学评价,这有点像“一锅烩”,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个人认为对这样的班级,除了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在课后评价上尝试一番。

首先,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了A、B、C、D四个层次,如果用上中下来表示的话,A为上,B为中上,C为中,D为下;再明确每个层次学生的作业范围。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一个合理的定位,这一个环节一定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拥有建议权。最后登记造册,并以此为依据对作业进行验收检查。

分层评价,作业不再强人所难,这应该是人性化教学的一种体现了。学生面对作业,不再抗拒,不再敷衍,这于老师而言,就够了。

在践行“温暖的教学”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未探知的方式方法,还需继续“上下求索”。 金深写了一本叫《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的书,书中主人公周泽安把教育当做人生的一场觉人觉已的温暖修行,一场充满诗意的生命旅行。我们也当奉而行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