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背景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国土空间背景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为例

张超范楚涵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100

摘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巍山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在国土空间背景下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实践保护策略和措施是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而在保护的同时如何有效利用历史资源实现资源转换是当地诉求。本文从巍山县现阶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新要求,探索巍山县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践经验。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巍山县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提出更高要求,而对其的活化利用也随着保护的严格更显珍贵,传统的保护观已满足不了当下的发展需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各界也纷纷对保护和发展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措施,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目前各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巍山县现状历史文化资源概况及问题

1.1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巍山处于滇西方向,在大理州南部。其地处横断山脉深处,是哀牢山和无量山的交汇处,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西部皆为高山峡谷,中间为巍山盆地,旧称“蒙舍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即位于“蒙舍川”南部。巍山历史悠久,自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以兵临滇”并置邪龙县开始,就成为了区域内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在唐朝时期南诏王朝的建立,巍山县所在成为南诏国都之地。明清时期作为我国西南重镇,是云南连接四川、贵州、缅甸等地茶马古道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据点,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巍山县现状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一处(永建东莲花村)、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处(府城历史文化街区、卫城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全境共有中国传统村落16处、州级传统村落7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处。

从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来看,巍山共有267项文保单位,其中4项国家级、10项省级、12项州级、44项县级以及197项未列级文保单位;而历史建筑达到了65处,同时拥有50处重点保护古民居。

1.2存在问题

(1)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随着近年来保护理念的发展,历史文化保护类型和范畴也不断扩大,对照“时间全周期、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最新要求,对巍山历史文化价值及其载体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近现代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还未得到充分挖掘,保护力度不够。

(2)文物古迹及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不足

巍山在全域内保留着众多的文物古迹,但从现阶段来看,由于保护资金的有限,文物的保护、修缮、管理工作并不尽人意。较多的传统院落、历史建筑得不到保护,修复工作更是无法启动。此外,对于巍山县域内各传统村落的保护,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尚未针对传统村落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3)巍山古城的风貌遭到一定破坏

巍山历史文化名城在创建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改造,在古城风貌的改善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效果还不理想。由于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居民在城区内新建建筑时,建筑的格局、风貌、高度等管控内容未严格执行,导致新建建筑与古城风貌不协调。

(4)保护与利用仍存在矛盾

巍山历史文化资源类型多,保护压力大,受传统保护策略影响,众多保护建筑仍停留在保护阶段,虽投入众多但仍随着时间推移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何合理利用起这部分历史资源成了当地重点考虑的问题。

2巍山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策略

2.1建立区域历史文化保护思路,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保护格局

基于巍山现状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分布情况明确“重要文化片区”“重要文化廊道”等,积极融入大理州“巍山—大理—剑川历史文化名城带”,自上而下建立系统性、整体性的历史文化保护网络,形成“一带、一坝、三区、多点”的县域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一带”为“巍山—大理—剑川历史文化名城带”,串联县域内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巍山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凸显巍山地域文化特色。“一坝”为历史文化遗迹丰富的巍山坝子。“三区”为南诏根源文化区、回族风情和马帮文化区和古城历史文化区,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特点,确定丰富多样的文化分区,协调统筹分区内各资源的展示及利用,从而促进片区内 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连片保护;回族风情和马帮文化区:以永建为中心的回族穆斯林聚居区,反映了回族风情和马帮文化;南诏根源文化区:以山龙山于图城、蒙舍城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反映了辉煌的南诏根源文化;古城、宗教文化区:以府卫古城和巍宝山为中心的区域,反映了巍山古城文化和宗教文化。“多点”为县域范围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镇、村庄聚落以及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构建完整、系统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

00-0318最新图集_27

图1 区域发展格局示意图

2.2完善县域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从大到小逐步推进

在原保护规划基础上,打造“县域—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层次。县域面积2180.65平方千米,重点保护全域历史文化格局和自然生态环境格局,梳理和构建县域网络化保护框架。中心城区面积8.07平方千米,重点保护引导城市山水格局及风貌,处理好老城保护与新城建设的关系。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共2.18平方千米,重点保护引导古城整体格局和风貌,明确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本体的保护要求、细化保护措施。要素上构建“两类、四级、五项”的历史文化要素保护体系。“两类”包含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五项”为物质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聚落、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风景名胜区和古树名木,以及非物质方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00-0318最新图集_45

图2 巍山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图

2.3积极保护、整体创造,实现历史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持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具有南诏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经验。坚持以用促保,突出文化遗产的社会属性和公益属性,建立与培育良好的“居游共生”与全民共享关系,可通过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塑造文化魅力空间;注重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为历史文化资源生存提供相应空间,;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创新力度,深入挖掘特色化资源的衍生产品与服务,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品牌,将古老的、静态的文物遗产适配、融入现代的、动态的生产生活,建立起“物”与“人”的价值与情感链接。注重新城建设与老城保护之间的关系,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稳妥推进城市更新并加强重点地段建设活动管控,新建建筑需遵从建设的新秩序,即在体量高度造型等方面要尊重历史遗产所在环境的文脉,要尊重文化遗产所在主体情况,实现整体协调。

加强文物安全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全域历史文化资源安全风险情况调查,制定各类保护对象综合防灾和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消防安全、抗震防震、地质灾害、避险疏散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完善综合防灾管控措施。

3巍山县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起、承、转、合

3.1以小见大,寻求关键性起点

本着“重在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选取优质历史文化资源关键点,从现状整体评价出发,理清理念定位,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节点。关键点往往起着带头作用,优质的节点能够带动周边文化的兴起,当前自媒体的兴起更容易形成这样的爆点,而单个节点的投资也较小,更容易出效果。

图片2
图3 关键起点打造思路图

3.2秉承特性,承托发展优势

充分利用巍山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在后续的建设中,应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要素,传承南诏历史建筑特性和文化特性。随着大临铁路、关巍南高速的相继开通,巍山承接的旅游人口正与日剧增,应充分利用该优势,积聚发展势头,将巍山南诏特性发挥到极致,重点打造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格局,做好旅游服务设施的布局,转入发展快车道。

3.3功能调整,实现结构性转变

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风貌延续与协调,传承文化灵魂,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提倡适度利用,支持引导文博单位和社会资本开发原创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彻底摆脱传统旅游消费和体验项

目单一而重复的模式,向全客群全需求生活化渗透。将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拓展为新游憩六要素(文修展养康研),实现功能的创新和调整,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注入思路。

图片1

图4 功能调整转换示意图

3.4区域格局,完成资源整合

从整体区域出发,对巍山传统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打造文物旅游品牌,统筹安排各项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形成完善的游览体系,促进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更新和协调发展。同时,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和历史文脉,继承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文化和地方艺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强调城市历史的价值,延伸文博衍生产品链条,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调动文物古迹资源开发创意产品的积极性,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4总结

巍山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处于大-剑-巍历史文化走廊上,发展潜力巨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是重中之中,而发展是当前面临的挑战。本文尝试从历史文化保护策略出发,强调新背景下该如何强化保护,并从保护过渡到利用,从四个方面提出利用策略,以期为巍山县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提供一些浅见。

参考文献

[1]田家兴 , 郝静 , 单彦名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空间保护体系构建探索 : 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01):60-65.

[2]杨涛.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国家文化遗产空间体系构建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20(3):81-87.

[3]邵甬,胡力骏,赵洁.区域视角下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与利用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3): 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