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融入"非遗"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高校艺术教育融入"非遗"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盖悦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我国积极倡导弘扬非遗传统文化,以防止目前非文化遗产的失传、衰退的危机。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增加学生认识水平。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校艺术教育融入非遗文化的探索和实践,以期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非遗文化;融入路径;探索与实践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精神和价值。通过提出高校艺术教学中转变融合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引入非遗文化知识,文化活动中强化非遗文化教育,评价创新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等一系列措施,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培养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高校艺术教学中转变融合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部分高校存在着融合教育理念淡薄的问题。由于当前教学理念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不能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架构模式。比如在一些艺术鉴赏的作品上,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只能从浅层次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而欣赏不到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真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非遗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历史源远流长,高校应发挥教育融合宣传的先锋作用,作为主体应该定期组织一些非遗文化和艺术教育相关的公开课程、主体论坛、研讨会、非遗宣传活动等,让非遗文化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还可以邀请社会上有名的专家教授等来学校进行演讲,讲授关于艺术教育融合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慢慢将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教育融合的方向不断转变,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另外,学校从学生文化需求不同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开展手工制作、剪纸、绘画等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融合环境。

二、课堂教学中引入非遗文化知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非遗文化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课堂教学作为非遗传承的主要载体,担任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通过结合社会、生活和身边的事物,非遗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丝路风情》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与文明,同时突出丝绸之路沿途城市当前的风貌与成就。此外,教师可以渗透一些关于非遗川绣的知识,川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细腻、精巧、色彩鲜艳而闻名于世。川绣以蜀绣为代表,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蜀绣绣工出色,绣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被誉为“一阵一景”。川绣的技艺独特,绣工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文化传承的效果。

三、文化活动中强化非遗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在学校的文化活动中,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与非遗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如舞蹈、声乐、绘画、传统手工,书法比赛、非遗实验等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同时,强化教师在非遗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艺术修养等,能够促进教学效果。例如,可以举行传统手工的社团活动比赛,主题就是“非遗-剪纸”,中国剪纸是一门用剪刀或者刻刀在纸上剪刻出各种花纹的艺术。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生活点装得如诗如画,配合各种民俗活动,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让参加比赛的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剪出自己认为满意的剪纸,并进行投票选出最为优秀的作品,进行公栏展示,并得到相应的鼓励和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学习了知识,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文化活动中强化非遗文化教育,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并激发学生保护非遗的意愿,能够认识到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情怀。

四、评价创新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评价创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总结,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在评价创新中得到体现,可以借助过程性的评价和阶段性的评价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教师的文化修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实时进行非遗文化的学习评价,及时指出不足和错误,进行反馈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增强民族责任感。还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考试反映学生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口头表达、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等方式来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课堂的评估工作,指导学生对非遗传统文化的渗透,激励并启发学生将浅层次的理解过渡到更加深刻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上,从而促进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创造性地完成非遗文化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评价内容要简单明了,涵盖对传统文化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察,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会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作为一种丰富独特的文化形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需要不断地完善。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高校艺术教育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设相关的课程,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不断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要增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教学效果。期望未来,高校能够进一步深化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虞敬娴,涂慷.非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厦门珠绣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02):55-57.

[2]黄韵.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入“非遗”文化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文艺,2022(23):175-177.

[3]张小芳. 山东省传统艺术类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路径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3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3:2.

[4]张书佳.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非遗文化传承探析——以寿州窑陶瓷技艺为例[J].大众文艺,2020(11):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