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4
/ 3

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探索

李莹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  213002

摘要:当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其表现不尽如人意,教育模式相对单一。本文从联结生活情境、发挥模范作用、结合专题教育和完善社会参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方案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从而为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路径;教育方案;社会参与

引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尤其是对于小学生阶段,早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仍存在不足,其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从联结生活情境、发挥模范作用、结合专题教育和完善社会参与四个方面入手,为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新思路和实践方法。

一、社会责任感的概念和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内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和社会他人的关注和担当,是人格和品德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感是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在教育领域,社会责任感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它不仅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是对学生人格、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全面展开,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引导和培养。

社会责任感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体来说,社会责任感是塑造个体良好品格和人格的重要因素。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更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1]同时,社会责任感也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通过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个体能够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对于社会来说,社会责任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更容易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更能够保持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同时,社会责任感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奉献,社会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二、目前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

目前,一些小学生表现出对他人和环境的关注和关心,愿意帮助他人、保护环境,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感。在集体活动中,一些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愿意分担责任,协助他人完成任务,展现出团队合作和责任担当的一面。有些小学生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义卖、环保志愿活动等,表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一些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展现出良好的社会行为品质。然而,相对于这些积极的表现,也存在一些小学生社会责任感较为薄弱的情况。例如,有些小学生可能存在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不愿意参与公益活动等现象,表现出较低的社会责任感水平。

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中父母的行为和价值观对于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观念和行为模式。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会得到有效提升。同伴关系对于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学生的同伴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提升。社会环境也会对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产生影响。如果所处社区和社会环境注重公益事业,倡导社会责任感,那么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可能会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联结生活情境,引导社会责任认知

生活情境教学是一种以生活为基础、以情境为载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育实践中,生活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生活情境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度。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生活情境教学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生活情境教学能够将社会责任概念融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激发其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需要教师设计合适的情境和活动,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经验的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思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家庭、学校、社区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社会责任的存在和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问题、情境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反思,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为例,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材料有哪些?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有哪些是天然的?有哪些是人造的?”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对材料来源和性质的思考。通过展示不同的材料样品,如木头、纸张、塑料等,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认识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使用人造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比如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的破坏。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损害。老师可以分享一些相关的环保故事或活动,如垃圾分类、废物回收等,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上有人在为环境保护做出努力。通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关注,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

四、发挥模范作用,激活社会责任意识

模范人物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方式能够为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模范人物的积极言行能够传递出正能量,激励和感染着身边的人,尤其是学生。他们的社会责任行为不仅能够影响到学生,也能够影响到周围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学生往往会对模范人物产生一种情感共鸣,他们会因为模范人物的行为而产生敬佩、感动和认同的情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责任行为中去。

要通过模范行为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上的模范人物共同发挥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展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行为,以身作则,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和行为模式。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孩子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社会上的各种模范人物,如志愿者、公益组织的领导者、社会活动的发起者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他们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力,为学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定期开展模范人物故事分享活动,邀请社会上的模范人物来校园或社区进行分享,讲述他们的社会责任行为和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在《把盐放到水里》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为什么要珍惜水资源?如果我们乱丢垃圾,会对水资源造成什么影响?”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思考。老师进行实验,将盐逐渐加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溶解的原理,以及水的重要性。老师与学生讨论盐溶解对水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进而引发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老师向学生展示正确的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让学生从身边的模范行为中感受到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老师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环境、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五、结合专题教育,缔造社会责任情感

专题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社会责任问题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专题教育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背后故事和受影响的群体,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4]专题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思考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力量。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情感的培养,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如环保、贫困救助、残疾人关爱等,设计相关的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地考察,走进社区、走访弱势群体,亲身感受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激发社会责任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公益义卖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情感表达活动,如诗歌朗诵、绘画比赛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责任的情感体验和理解。

六、完善社会参与,强化学生社会责任行为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参与往往需要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进行交往,拓展人际关系,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还能够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促进自我成长,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了通过社会参与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参与机会,包括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区建设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项目。学校可以设置社会实践课程,将社会参与活动纳入到课程设置中,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5]在参与社会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形成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分享参与社会活动的经验和感受,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社会参与的意义和价值,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学校可以建立社会责任行为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例如,我们以《水是什么样的》为例,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水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如果我们浪费水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和思考。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水的实验,如观察水的状态变化、测量水的密度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性质,加深对水资源的认识。在实验后,老师与学生讨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水资源的影响。老师组织学生参与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社会活动,如倡导学校节约用水、参与水资源保护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活动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反思活动过程和成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对环境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强化其社会责任行为。

结论:总之,联结生活情境、发挥模范作用、结合专题教育和完善社会参与等方面是有效的实践路径,可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其成长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研究,完善培养机制,为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蒋梅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创新的路径与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013(018):124.

[2]赵艳花.好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路径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00210-00210[2024-04-21].

[3]杨华.探索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J].[2024-04-21].

[4]金长升.小学科学图例教学新路径探索[J].  2020.

[5]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7.DOI:CNKI:SUN:JYSX.0.2007-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