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7
/ 2

基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

李宁

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课题来源:华北电力大学“长城计划”专项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培养的路径研究——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例》

摘要:近年来,针对高校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深重的负面影响。个人信息泄露是学生被精准诈骗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现象不容忽视,学校必须从源头入手,加强教育、加强防范,切实防范校园内电信诈骗案件发生。

关键词:个人信息;高校学生;电信网络诈骗

引言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问题也日益严重,犯罪手法不断翻新,给师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同时也严重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秩序。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有效应对和管控高校电信网络中的欺诈行为,已成为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高校学生易受电信网络诈骗的原因

(一)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更为容易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个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容易被拦截,因此,保护个人隐私变得愈加困难。比如,用户在网上搜索过的产品,下次再次访问网站时,可能会看到相关产品的广告推送,这是因为系统根据用户的搜索记录,推测出个人购物需求。在大数据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心理需求可以通过对购买物品的分析被揭示,同样,学生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也容易被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人的全面画像,这使得个人信息的泄露变得轻而易举。更有甚者,一些平台运营商和机构,为了获取利益,非法出售注册用户的个人数据。这使得在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二)高校学生透露个人信息,使罪犯有可乘之机

大学生常常是网络活动的最主要的参加者,尤其是网络购物的活跃群体。在线上购买时,只需填写姓名、电话及送货地址等个人资料即可,从网购下单到收货这段时间,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节盗取学生的重要个人信息。此外,有些大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时,会填写各种表格,其中一些个人信息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泄露,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三)高校防诈宣传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在当今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不法分子借用一些时事热点实施诈骗行为,利用大学生喜欢关注热点又涉世未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诈骗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校园中的反诈骗宣传方式似乎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宣传内容也显得过于单调且跟不上时代。首先,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随着电信诈骗手段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反诈骗宣传的方式,依然依赖如悬挂横幅、分发传单和张贴公告板等传统方式来普及反诈知识。虽然一些高校会定期邀请公安、银行、电信等部门的专家来校园进行反诈骗讲座,但这种方式在主题性、话题性、专业人员的充足性,以及长期有效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其次,反诈骗宣传内容也待更新。许多高校发布的宣传内容仅仅局限于转发新闻、重申打击诈骗的常识等,这些内容大多是机械复制和陈词滥调,这种反复出现的反诈骗信息已经被学生们所熟知,甚至可能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这样的宣传非但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对反诈骗工作产生抵触心理,这与学校进行反诈骗宣传的初衷背道而驰,也无法在校园内形成有力的反诈骗教育氛围。

二、加强高校学生防范电信诈骗意识的措施

(一)在当前我国个人数据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制定显得尤为迫切。2021年出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补足了现行法律体系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短板。在相关个人数据保护法律中,大幅提高非法泄露个人数据的成本,同时加大对故意披露和收集个人数据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1]。针对目前关于个人数据在民法中定位的争议,保护个人数据的工作不应仅限于新法律的制定,还应包括对现有法律的深入解读。

(二)大学生应该加强对个人资料的保护,增强防范个人资料泄漏的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在初期就对各种新的社会风险进行预警,并且掌握一些常用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并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弄清楚什么是无关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可以适当公开的,这些资料在过期后会有什么消极影响。学生也要积极留意社会新闻、学校宣传,增强防范意识,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在发生资料遗失及电信诈骗案件时,必须灵活运用不同的补救办法,以便将损失降至最低

(三)为了加强对电信诈骗的防范,高校一直在积极开展公众宣传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其中,学生对电信诈骗行为缺乏足够的警觉性,成为被成功诈骗的重要原因[2]。诈骗者的谎言往往存在明显的破绽,只需仔细审视,便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然而,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缺乏全面思考,因此,提高他们在财产安全方面的警觉性和敏感性,显得尤为关键。同时,学校内外的警示标语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尽管标语反复提醒诈骗事件,但学生们仍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忽视了防范的重要性。因此,当学生遇到类似于警示案例中的诈骗手法时,应立即提高警惕,并在遇到电信诈骗时,及时向老师和警察报告。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诈骗行为的防范,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防范电信诈骗模拟演练,模拟各种诈骗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认识到诈骗的危害,从而提高他们对诈骗行为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够迅速识别并应对类似的诈骗案件。

(四)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在加强公安部门与学校合作的同时,高校应致力于打造联合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监管体系,这不仅包括对校园内师生的培训,还应涵盖全天候的咨询服务。该服务需解答师生关于电信诈骗的任何疑惑,并提供及时的预防和应对策略,避免学生们因缺乏认知或理解不足而受骗;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制定针对学生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方案,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全方位地实施网络诈骗防控措施,实现信息的扁平化交换,减少电信网络诈骗中的不可控因素,从而提高预防工作的效率。

(五)高校要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加强其安全意识与法律知识教育水平,构建坚实而全面的安全防控机制。在校园里,学校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通过细致地观察和深入地分析,全面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为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学校可以依托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建立在线培训账号,培养学生识别反欺诈信息的能力[3]。除了线上活动,还要积极开展线下反欺诈培训和知识宣传讲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有效识别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定期邀请公安、银行等行业的专家走进校园,进行生动有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掌握反欺诈知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下载国家反欺诈中心实时监控应用程序,帮助警方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干预和拦截。

结论

学生个人信息泄露是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防止和治理各种类型的学生个人资料的泄漏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防范和应对电信网络诈骗,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个人资料的安全防护。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降低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率,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少华,陈洁. 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对策研究——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例[J]. 大学,2021(6):73-74.

[2] 杨凯.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以C高3所高校为例[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21.

[3] 黄琬雁. 大一新生网络信息安全素养提升策略研究——以预防电信网络诈骗为例[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