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关键问题的设计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8
/ 3

小学数学课堂关键问题的设计探讨

陈洁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213132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进而改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把握提问频率,尽量提问关键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文章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计关键问题提出了几点策略,为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键问题;设计策略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根据课堂知识点进行提问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同时发散学生数学思维。在提问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意提问频率,频率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求知欲;频率过低,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并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对提问效果造成影响。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重点,提问关键问题,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关键问题设计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对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考虑,使设计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于在课堂上展现自己。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要重视提问的艺术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进行深度学习[1]

(二)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时,由于基础薄弱,思维灵活性低,会加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难度。虽然小学数学知识难度较低,但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仍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若这些困难不能被及时解决,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造成很大影响,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答案,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从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丰富自身学习经验。

二、小学数学课堂关键问题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学生学情,找准关键问题切入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了解,找准关键问题切入点,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新知识的教授离不开学生过往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点间关联性较强,在教学实践环节,数学教师要对这种关联性进行深入探究,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向学生讲授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巩固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也是关键问题的提问所在,数学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的向学生提出问题。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数学教师可直接提问:“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整数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它的身影,那分数可以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呢?”在这个问题中,以整数为牵引,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首先,数学教师可以设置思考时间,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启发性思考,如将一个苹果切成两半,每人分得多少,若学生没有任何进展,教师可以尝试第二次启发,如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半份,这半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个时候,稍有进展,学生还不太明确分数的含义,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学生的思考过程,记录学生的疑问,为接下来教学中的提问打基础[2]。其次,数学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每个人分得半份蛋糕,可以表示为二分之一,那把一份菠萝分成四份,该如何表示呢?”在教师的提示下,部分学生受到启发,继续思考并给出表示方式,可见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完成导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了解班级学生的综合水平,然后基于大部分学生的水平,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基于教学要求,合理设计问题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关键问题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还需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问题内容。问题内容的设计应当具有针对性,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点。同时,问题内容的设计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角形的认识》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三角形折纸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特点,提出问题:“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呢?”通过观察学生给出结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角和三条边,且首尾相接。学生对三角形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展示人字梁图片,继续提问:“你可以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如何测量三角形的高度及特点。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涵盖了这堂课所有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数学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对三角形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使用同样的方式了解其它图形。

(三)基于教学内容,明确问题设计形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设计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关键问题的设置需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前进行提问,有的内容更适合在课上提问,要避免“一刀切”的问题,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有层次地设计问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例,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设置试探性教学问题:“80支钢笔平均分给4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分到多少支钢笔?”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答问题,这个问题相对基础,可以用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及思路,然后继续提问“140支钢笔发分给7个班,每个班级分多少支?”这个问题中涉及到三位数,难度增加,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并深化该问题,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意义[3]。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结性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重难点突出化,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一节课的学习都会有相应的重难点,这些重难点需要学生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且这种学习方式在后续的学习中使用较为频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重难点,基于此设计关键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内容。每一节课程的重难点会影响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的效果,教师在数学教学期间,要熟练把握重难点内容,并在课堂上讲解清楚,围绕教学关键点进行提问,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设计关键问题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主动对问题进行层层分析和探究,实现对问题的突破。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让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图形,与三角形进行对比,思考可否实现三角形与这些图形的转化;第二,引导学生进行图形转化,并详细阐述转化过程,说明转化过程中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否产生变化。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的了解,明确三角形与其它图形之间的关系,利用其它图形面积公式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推导。在这种方式的引导下,会降低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难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整体教学效果。

(五)结合发展规律,巧妙设计关键问题

虽然新课改中一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导致数学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符,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低,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保证数学教师提出关键问题的有效性,需要全面了解每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欲望,主动进入到学习中。特别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因其逻辑性思维不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的展示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解决问题[4]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字计算方法。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还处在具象化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的动物或水果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计算3+2=5时,教师可以先展示出3个桃子的图片,再展示2个桃子的图片,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们,老师现在有三个桃子,刚刚别人有送给老师两个桃子,你知道老师一共有几个桃子吗?”学生通过查数可知,教师一共有5个桃子,继而引出等式。接着,为了验证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继续展示其它图片,继续向学生提问:“小明手里有四元钱,爸爸又给了小明2元钱,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钱呢?”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齐声说出等式的写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更为直观清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加法的计算,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阶段性发展特征设置问题。

(六)关键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新课程明确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展开教学,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抽象性较低,且该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很难准确理解数学中的某些知识点。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案例,基于此,提出数学问题,在这个环节中促进学生更好的分析和思考数学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经验,并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主动的参与到数序知识学习过程中。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如:父母带你去超市购物,爸爸给了你一张100元的人民币,让你买4斤大米、3斤猪肉及1斤小葱,其中,每斤大米12元,每斤猪肉15元,每斤小葱2元,买完这些菜后,你还想买3瓶饮料,每瓶饮料5元钱,请同学们思考,剩余的钱够买这3瓶饮料吗?在这个情境设计中,学生已经学习过10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的验证买完菜的钱是否可以买3瓶饮料。通过计算得知:买大米需要花费12×4=48元,买3斤猪肉需花费15×3=45元,买一斤小葱需花费2元,还剩下5元,只够买一瓶饮料。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在后续的学习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点并列出算式对问题进行验证。

(六)关键问题探究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中,倡导运用合作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对问题进行猜想和验证,使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基础但极为重要的环节,数学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5]。因此,数学教师要设计关键的探究性问题对学生发问,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为例,该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比例的意义,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数学教师可以采用画线段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首先,教师让学生画出一条长4cm的线段和一条长8cm的线段,继而提出问题:“第一条线段占第二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调用分数知识,给出答案:第一条线段占第二条线段的二分之一,接着,教师引出比例的概念,可以说第一条线段与第二条线段的比例为1:2。之后,设置探究问题:如果两条线段成比例,它们的延长线段是否也成比例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该问题,并尝试通过绘制线段来验证猜想,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延长成比例的线段后,它们仍然保持原有的比例关系。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结合问题和知识点,验证猜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数学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关键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结合教学目标和要求,明确关键问题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明确关键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同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合理设置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梅.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2):143-145.

[2]魏贤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启发学生思维[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64.

[3]沈利玲.基于问题设计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9,(29):45-47.

[4]荣莲.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问题初探[J].华夏教师,2019,(26):37.

[5]林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2017,16(1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