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2

学习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余霞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江源镇小学校13540824325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将继续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古诗词;     文言文;

    神话故事;   民间传说;    节气文化;   书法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2022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21年《新课程研究》中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当今时代的地位越来越突显,所有学科都有承载功能,但语文无疑是最重要的介质,承担着至关重要的关键性责任。小学生恰恰是形成和融合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很关键,也是当务之急。”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习古诗词,走进古代文豪,增强文化自信心。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推崇。古诗词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更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在教学古诗词时,我除了让孩子们理解意思、大声诵读外,还常常让他们去收集这些诗人、词人的生平、趣事,以及写这首诗词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这些诗人词人,从而更喜欢他们的作品,为祖国有这样的一些大文豪感到自豪。例如:在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会给孩子们播放西湖晴天、雨天美景的视频和图片,让他们感叹祖国的河山有如此美景,从而心向往之,更让他们品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空灵和贴切。此外,我还给孩子们讲了苏轼的生平故事:苏轼是我们四川眉山人、苏轼发明了东坡肘子红烧肉、苏轼精通诗词歌赋、苏轼的书法绘画引领了北宋风潮丶苏轼父子三人的才学丶苏轼和弟弟的手足情成就了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一次次被贬和豁达的胸襟……这些都激发了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

二、学习文言文,悟古代圣贤的做人之理,弘扬民族精神。

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孩子们陆续学习了《司马光》、《守株待兔》、《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古人谈读书》、《自相矛盾》、《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十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中的名篇蕴藏着古代文人学者的思想智慧。因此,学习文言文,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又能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而我也绝不会放过这种给孩子们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时,为了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课伊始,我播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课件,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然后播放课文情景故事,让孩子们爱上这个故事,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课堂中,我又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以读促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孩子们明白故事后,我让他们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各自在学习小组中讨论得热火朝天。从讨论中他们再次体会到古人的礼貌、古人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三、学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丰富智慧,领略民族精神和文化气息。

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是中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样式。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对小学生学习文化和语言有很好的帮助。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孩子们不仅能培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能从中学到古代人民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人善宽容的处事态度、与人分享的优秀品质。

所以,在教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时,我会让孩子们事先利用寒暑假、周末去读语文书的“快乐读书吧”推荐的我国经典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并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这样孩子们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故事主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学习课文时就能更加深刻的感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神奇浪漫与爱憎分明。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我除了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自主体会课文的神奇外,还会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不可思议的地方,最后还会让学生变换角色复述课文。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拉近了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实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现了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

四、学习节气文化,坚定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十四节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观察和认识,按照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也代表了我国古人对自然生活文化和哲学的理解。

在进行二十四节气文化教学时,我不仅让孩子们了解每个节气的时间、意义,还会带着孩子们亲自去发现、去感受。例如:“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是属于春季节气,在这个阶段,我会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了解春天的特点和作物的生长变化;我还会带孩子们一起观察花朵的开放、树木的变绿、昆虫的出现等现象。通过亲身参与,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春天的奥秘。通过这些节气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增强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进行书法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可以提高孩子们审美教育的必修课。通过传统书法艺术的教育,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专注力和艺术修养,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和“书写提示”中,有对古代书法家的介绍,也有对他们的书法作品的展示。教学时,我会告诉孩子们每个字的背景故事和文化内涵,让他们了解到每个字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书写提示时,我会引导孩子们欣赏书中、课件中严正卿的楷书作品,品味颜真卿的楷书作品“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的特点。接着我会告诉孩子们,颜真卿书法作品的风格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和他坚韧不拔、刚毅果断的性格有关;颜真卿不但是个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的文人,更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武将;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灿若星辰,如思想教育文化、音乐戏曲文化、陶瓷文化、中华武术、中华中医、中华剪纸等等。小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孩子们树立远大志向、获得智慧的启迪、学会感恩孝敬父母、积累丰富的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爱的能力、气质高雅、快乐学习、拥有美满的人生。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J]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究院和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联合报刊,2021(10):89

[2]《新课程研究》[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