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均衡发展背景下女大学生婚育健康模型研究

/ 2

人口均衡发展背景下女大学生婚育健康模型研究

杨洁 郑会泽 檀鹏辉 董杨 葛苗楠 王玮珏[1]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浙江 310053)

摘  要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衡本研究使用网络问卷法调查在校女大学生婚育观。结果:受访者恋爱意愿、结婚意愿、生育意愿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0.9230.1320.50生育观方面,选择不生育者占比达48.3%,理想生育数量集中0-1个,多数受访者理想生育年龄为26-29无明显性别偏好。她们更加重视恋爱、婚姻和生育对于个体自身的价值,其婚育意愿降低主要与经济状况、外界环境等因素相关,且不同性格的个体在婚恋意愿、生育意愿呈现差异。同时研究发现,恋爱意愿结婚意愿、生育意愿三者存在关联:恋爱意愿与结婚意愿、结婚意愿与生育意愿呈正相关性,恋爱意愿与生育意愿则呈负相关性。结论:可需重视对女性个体发展的保障以及破解婚育过程中的各种压力,通过教育引领促进其积极婚育观的形成。

关键词:人口均衡发展;女大学生;婚育健康

1研究背景

婚育观是指人类在婚姻家庭以及生育方面形成的思想、观念、制度和道德等,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1]。2022年,中国首次进入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人口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较2021年末减少85万。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口出生率为6.77‰。

2研究目的及意义

从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到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近年来,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健全,推动释放生育潜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3]。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倡导积极的婚育观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4][5]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等线上平台,于2023年8月至9月抽取杭州市两区在校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出问卷308份,收回有效问卷数306份,有效数 99.4%。

3.2研究方法

自编《当代大学生婚育观问卷》,采取随机电子问卷调查法,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

4 主要调查发现

4.1样本的基本特征统计

本研究的样本全部为女性,且学历层次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主要集中在文科类。约43%的人具有城市户籍,约5%的人属于少数民族,而独生子女的比例接近34%。研究考虑到本科阶段实习期的规定,根据学生接触社会的程度,将大一、大二、大三定义为低年级,将大四、大五、研究生(硕博)定义为高年级。低年级占59.8%,高年级占比40.2%。月生活费集中在1001-1500元(26.1%),1501-2000元(35.9%),2001-2500元(20.3%%)。

4.2婚育观现况

恋爱意愿恋爱是婚姻的前奏。在305位未有过婚姻的受访女大学生中,没有对象的和有对象的分别占比68.63%和31.05%。本研究假设最高的恋爱意愿得分是100分,最低的恋爱意愿得分是0分。调查发现,受访女大学生现阶段的平均自评恋爱意愿得分是50.92分。

结婚意愿 在个体的结婚意愿上,本研究假设最高的结婚意愿得分是100分,最低的结婚意愿得分是0分。调查发现,受访女大学生现阶段的平均自评结婚意愿得分是30.13分。将结婚意愿按照分值均分(20分为一等级)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五个层次。结果发现,结婚意愿低和较低者约占65.03%,不愿结婚者占23.5%。近70%受访者认为最理想的结婚年龄是“26-30岁”之间。

生育意愿 在个体的生育意愿上,本研究假设最高的生育意愿得分是100分,最低的生育意愿得分是0分。调查发现,受访女大学生现阶段的平均自评生育意愿得分是20.50分。将生育意愿按照分值均分(20分为一等级)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五个层次。结果发现,67.32%的受访者生育意愿自评得分低,其中有112位完全不愿生育。

  5 婚育健康模型构建

5.1 促进因素

恋爱意愿 根据研究所得女大学生恋爱意愿促进因素的百分比可知,约83%的女大学生将“希望找个伴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作为促进恋爱的首要因素,52%的女大学生希望通过恋爱“增加情感经历,学习与异性的相处方式”,仅12.8%的女大学生认为“受到父母或长辈的催促”“周围人都在谈恋爱”会提高她们的恋爱意愿。

结婚意愿 根据研究所得女大学生结婚意愿促进因素的百分比可知,约81%的女大学生将“婚姻能够提供情感、陪伴或精神寄托”作为促进婚姻的首要因素,而仅有34%的女大学生认为“婚姻所带来的物质保障”将促进她们的结婚意愿。

生育意愿 42.1%的女大学生将“孩子的到来能够增添整个家族的幸福感”作为促进生育的首要因素,约42%的女大学生将“人生或者情感体验(喜欢孩子,有孩子人生才圆满无憾)”作为促进生育的最主要因素,表明绝大多数女学生更注重生育子女给自身和家庭带来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享受。

5.2 模型构建

微信截图_20240508085650

图1 婚育健康模型图

6 讨论

人口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系统的规模、结构、素质等内部要素达到协调状态[6]。值得提出的是,减轻对分娩的恐惧,可促进女大学生生育的愿望。家庭要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原生氛围;高校应该设置相应课程,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婚育态度,时刻了解大学生婚育观念的变化及其原因,营造良好的婚育文化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贺达.费钱还是费力?家庭教育投入对生育意愿的抑制及调节效应分析[J].人口与发展,2023,29(04):59-74.

[2]宋健,姜春云,杨旭宇.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发展研究,2023,10(01):1-17+242.

[3]潘洁,魏玉坤,郁琼源.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 新华每日电讯,2023-05-08(002).DOI:10.28870/n.cnki.nxhmr.2023.004724.)

[7]刘旭,王丹青. 服务青年,服务家庭,推动形成新时代主流婚恋观[N]. 中国妇女报,2023-05-22(005).DOI:10.28067/n.cnki.ncfnb.2023.001626.

[5]马皓苓,李德显.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实证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No.207(01):134-141.DOI:10.16284/j.cnki.cn37-1401/c.2022.01.017.


作者:杨洁,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在读

[1] 通讯作者:王玮珏

基金: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社会科学青年探索项目)2023JKSKTS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