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幼儿教育的策略

唐兴明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枢镇阿勒小学  652400

【摘要】育儿是一门学问,父母需要长期不断地摸索,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不断地跟幼儿互动,才会越来越有经验。我们都知道,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没有好的办法将一个理论套用在所有幼儿身上,父母只有在探索实践中,才会获得真正适合自己幼儿的经验。幼儿阶段孩子顺利成长的关键因素是家庭。一个有正确认识,能够合理、科学的养育幼儿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一个发展良好、潜力无限的幼儿。这同时能为幼儿下一个阶段的课堂学习,在神经发展、体能、思维品质等方面打下基础,使他们成为未来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理论;策略;规矩;个性;共情能力;言传身教

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套用到所有幼儿身上,每个幼儿由于性别、心理、气质、家庭教养模式、氛围、智商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父母需要在互动中摸索,才能获得真正实用的经验。使所有幼儿均能适应,这是幼儿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因为幼儿能否适应学前阶段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以后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家庭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幼儿的影响,然后根据幼儿不同的经历、素质、独创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策略一惩罚的原则

众所周知,惩罚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会对孩子取到积极的作用。用不好,会伤害到孩子。我们要正确认识惩罚,惩罚不是整治孩子,而是出于一种爱心,承担责任,弥补错误行为造成过时的教育方法。惩罚前必须提前告知,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可以做这件事,以及这样做需要面对什么样的后果。比如告诉孩子,不可以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否则会罚他禁止吃东西。讲完后,如果孩子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就应该按照讲过的规则,让他看着其他小朋友吃东西。父母提前告诉过了,接下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孩子才会心甘情愿的配合。如果父母没有告知就惩罚,或者情绪失控,对着孩子打骂,就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不安全感和恐惧感。让孩子知道前因后果,理解父母的行为,即使被惩罚,也不会给孩子留下痛苦的回忆。这样通过惩罚,培养孩子勇于担当的责任心,让孩子懂得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拒绝承认错误是不对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通过惩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让孩子勇敢面对挫折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样通过惩罚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策略二立规矩要有正确的原则

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同时也是最不确定地给孩子“立规矩”最快的成效就是行为的改变,外界的干扰可恶竟很快的塑造和改变孩子,这是施加外部正向的干扰,起到的效果就是非常积极的。所以“立规矩”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对其后天回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立规矩的几个原则:

首先,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先在简单的事情上立规矩,孩子形成习贯以后,再立第二个规矩,逐步推进。否则的话,不但不能让她遵守,反而会使得其反。

其次,需要和成人合作的事,才能立规矩。孩子不会的事,不可能存在立规矩的可能性。想上床睡觉、起床、看电视这些事情不存在不会做,就需要和父母一起合作,制定规则。因此,凡是具有合作性质的事,才能够立规矩。

再其次,所有的规矩都需要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例如,要培养孩子有规律地进食,大人首先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文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让孩子受到文明礼貌的熏陶,大人就要对所有人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最后,不要拿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一些淘气、调皮、捣蛋行为统统视为犯错误。应该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如三岁以下的小孩,只要看到东西,他就想要,不管这个东西是否适合他玩,他都要拿、要摸、要玩,大人不给他,他就在那里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

此外,立规矩的程度要正确。规矩犹如家庭中的法律,要“依法治家”就必须讲民主。父母在确定家庭法律之前,必须先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它讨论某件事该怎么办。等待孩子理解和同意了,才能执行行为规则。当然这个操做要规范,程序要正确,后面才能顺利进行。

策略三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低层次的竞争是体力的竞争,中层次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高层次的竞争一定是道德的竞争。很多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忽视道德的教育,其实道德教育才是关键的教育,道德水平的竞争才是最高层次的竞争,是否重视道德教育考验父母的眼界和远见。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规范,是一种限制,使人用来自律的东西。对于孩子,要先让他们理解一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比如什么是谎言、欺骗、偷窃、伤害他人、公平游戏、分享、同理心、尊重等。它是对是与非的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要发展,前提是能够理解某一个人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还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要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式。爸爸手机不离手,这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让孩子成谜于电子产品;妈妈总是以体罚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以后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时,首选的方式一定是充满攻击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一言一行是一种示范,是一种榜样,是孩子自发模仿的天然样本。第一,父母要比较成熟,有温和的态度和理性的行为方式,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言传身教上。第二,父母要有亲近社会的行为手段,同时促使孩子参与进来。有些父母热衷于做志愿者,喜欢去服务社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孩子耳濡目染,把父母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萌发出亲近社会的火苗,以后与人相处时,会与人为善。因为有了这样好的人文环境,所以才能培养出道德品质高洁的孩子。

策略四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方法

独立性的培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独立性强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强,做事有规划,面对困难更容易解决,独立性强的人,对于自己整体人生规划也更明确。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引导孩子掌握生活和学习的技能,拥有理解和解决事情的嫩能力,从而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之人。反之独立性弱的孩子,将来长大了,可能严重脱离社会,与社会脱钩,就会导致停滞不前,他整天跟父母黏在一起,不出去找事情做,成为现实生活中名副其实的“啃老族”一员,成为没有独立意志的人。育儿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自己的孩子独立成长,独立生活,而不是捆绑着他的手和脚,或把他的翅膀拔掉,让他无法飞翔,一辈子困守在父母身边。因此,要培养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孩子,这就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首先,就要认同他的情绪。孩子的情绪独属于他,必须得到尊重。如果从下到大连情绪都得不到认同,他怎么会做得到独立选择、独立判断?

其次,父母要更新观念。父母要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能反作为“父母的孩子”而存在。父母要懂得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存在距离,何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躲避和逃离的,应该与孩子搞好关系,相处融洽一些,这就需要父母摒弃一些不合时宜的观点,如孩子的生命是我们给与的,他的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是我们提供的,他必须无条件听父母的。

再次,父母要鼓励孩子与自己分离。在孩子大一点后,应该给孩子们自立自主的机会,这就需要孩子们的父母彼此了解,能够给与对方充分信任。孩子们经过短暂的分离期后,或到父母身边后,他会很自豪和骄傲,同时也会更珍惜与父母的相处。如果一有机会就给孩子刻意制造这样的感受,对其培养的独立性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吕苹. "浙江省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教育研究 28.8(2007):4.

[2]黄小莲. "攻击与被攻击幼儿教育策略浅释." 学前教育研究 6(2006):4.

[3]冯梅. "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群文天地:下半月 9(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