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蒋园园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610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首先,对布鲁纳的生平背景和教育思想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阐述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其理论核心、特点以及对学科知识的分类。接着,分析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包括其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最后,对学科基本结构理论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布鲁纳;学科基本结构;教育实践;课程改革;能力培养

一、引言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理论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通过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本文将详细阐述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及意义。

二、布鲁纳的生平背景与教育思想

布鲁纳出生于美国纽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他致力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在教育思想方面,布鲁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三、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核心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学科知识的结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布鲁纳认为,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它们是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和支撑。

(二)特点

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学科基本结构理论认为,学科知识不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和系统性。学生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倡导螺旋式课程:布鲁纳认为,课程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来设置,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逐步深入。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科知识的分类

布鲁纳将学科知识分为三种类型:表现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表现性知识是指符号、公式、图形等外在表现形式;概念性知识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程序性知识是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在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中,概念性知识是核心,它连接着表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主体。

四、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对课程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要求课程应体现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逐步深入。同时,课程内容应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三)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认为,通过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学科基本结构理论的评价与启示

学科基本结构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它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知发展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等。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该理论,并结合其他教育理论进行综合实践。

对于我国教育改革而言,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我们应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知发展过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C].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1,37,41,43.

[2]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2003年重印).

[3] 柳夕浪.从研究对象到研究主体的艰难转换——“教师研究”的意蕴[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0(01):29-37.

[4] 上海师范大学编.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79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