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介入开通治疗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介入开通治疗效果研究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   甘肃天水741020

【摘 要】目的: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介入开通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对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68例均分两组,即研究组和参照组,分别予以介入开通治疗、保守药物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NIHSS评分较参照组低,MoCA评分较参照组高,P<0.05。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行介入开通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值得进一步采纳。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介入开通;认知功能;

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指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诱发的缺血性脑卒中,若时间窗超过24小时则被叫做慢性颅内动脉闭塞,有多数患者有良好的侧支循环代偿,也有少数患者较易发生反复活表现出短暂性缺血的临床表现,以上被叫做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1]。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会对其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临床既往的手段以药物为主,但是治疗效果存在诸多局限,近年来,介入开通治疗的不断深入,在慢性血管闭塞中获取了诸多效果[2]。为此,本文探究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介入开通治疗效果,分组展开讨论,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对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68例均分两组,研究组34例中男性病患18例,女性病患16例,年龄40至82岁,均值(60.78±5.07)岁。低密度脂蛋白(3.76±0.30)mmol/L,平均动脉压(120.27±9.16)mmHg。参照组34例中男性病患20例,女性病患14例,年龄41至80岁,均值(59.93±5.22)岁。低密度脂蛋白(3.73±0.32)mmol/L,平均动脉压(119.98±9.12)mmHg。2组病患资料假设校验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颅内动脉闭塞被临床证实,且闭塞时间超过24小时;CT或MRI诊断脑卒中呈低灌注;NIHSS评分低于15分。

排除标准:处于急性期;对药物有禁忌;有颅脑创伤病史;合并感染疾病。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钙,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100mg、75mg和20mg,一天1次,共进行3个月的治疗。

研究组患者则给予介入开通治疗,首先让患者保持平卧体位,对其行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将6F股动脉鞘和导引管置入右侧股动脉,联合微导丝、微导管在闭塞处的颅内动脉通过,与闭塞动脉远端置入微导管,撤出微导丝,协助造影检查,确认微导管完全在闭塞段真腔中进入。在微导管辅助下于闭塞的远端将交换微导丝置入,撤出微导管[3]。之后置入适宜尺寸的Gateway 球囊,由远至近扩张闭塞的血管,并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血管再通后的病变形态严密关注。完成治疗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3次/d,共进行3天的治疗。完成治疗后72小时内需辅以镇痛措施,防止血压波动较大,通常维持收缩压至100-120mmHg,将盐酸尼卡地平注射液混入40mL0.9%氯化钠中,静脉泵入的方式给药,每次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时间约为30分钟,若患者意识清晰可自行用药,改为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硝苯地平缓释片,剂量分别为150mg、5mg,1次/d,每隔6小时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

1.3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评价工具为NIHSS量表,共计42分,得分越低则表示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轻。

认知功能:评价工具为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共计30分,低于26分则表示存在障碍,得分越高则说明恢复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21.0:P<0.05视为统计学差异存在意义。计量资料使用平均值±标准差(±S)的方式表达,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的方式表达,二者分别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oCA评分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治疗前、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MoCA评分(分)

分组(n)

NIHSS评分

MoCA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n=34)

12.14±2.25

4.94±1.60

21.47±3.12

26.66±3.14

参照组(n=34)

12.09±2.22

6.46±1.66

21.52±3.09

24.39±3.16

t值

0.0922

3.8442

0.0663

2.9712

P值

0.9268

0.0003

0.9473

0.0041

3 讨论

既往的治疗手段以药物为主,通过抗血小板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对血栓的形成有效阻止。但是远期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不仅会影响脑组织灌注状态,同时会诱发诸多不良事件[4]

数据表明:研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MoCA评分较参照组高,表示介入开通治疗可将患者的脑卒中低灌注状态予以改善,恢复再通闭塞血管,最终将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减轻

[5]。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期间由于支架产生的机械应力会损伤血管内膜,因此会增加血栓的发生几率,完成治疗后需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效规避。

综上所得,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效果理想,对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善可起到促进作用,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值得进一步采纳。
参考文献:

[1] 常斌鸽,周宝生,王晨,等. 颅内动脉慢性或亚急性闭塞的介入开通治疗探讨[A]. 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5:68-68.

[2] 张莉,樊书岭. 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6):56-59.

[3] 李志亮,李宇瑾,黄燕波. 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疗效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20):3202-3204.

[4] 常斌鸽,王晨,盛志国,等. 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效果[J].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8,6(4):324-328.

[5] 孟庆斌,白京岳,刘朝,等. 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慢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效果[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10):97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