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症状动脉慢性闭塞的介入开通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对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症状动脉慢性闭塞68例均分两组,即研究组和参照组,分别予以介入开通治疗、保守药物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NIHSS评分较参照组低,MoCA评分较参照组高,P<0.05。结论:症状动脉慢性闭塞行介入开通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值得进一步采纳。

  • 标签: 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 介入开通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急性早期症状动脉段(ICVA)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9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非急性早期症状ICV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63.4岁(范围:52~72岁)。术前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3分(范围:4~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3分(范围:8~18分)。其中2例患者行同期血管内治疗;7例患者行分期血管内治疗,即一期应用微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并球囊成形,使血流保持在脑血流灌注分级系统分级2b级及以上,随后通过抗血小板药物及自身纤溶系统溶解病变部位附壁血栓;二期于残余重度狭窄部位行支架植入术。采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记录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2例同期血管内治疗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后闭塞血管均再通,但1例术中出现血栓移位,1例出现拉栓后血管再次闭塞;分期治疗的7例患者中6例血管再通,出院时NIHSS评分平均5.7分(范围:3~14分);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平均1.6分(范围:0~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0.9分(范围:0~2分),优于术前状态。结论分期血管内治疗是非急性早期症状ICVA闭塞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椎动脉 血管内治疗 闭塞 血管再通
  • 简介: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作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有种族差异。WASID(theWarfarinvsAspirinforSymptomaticIntracranialDisease)的569例症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系统分析显示,106例患者发生了缺血性卒中(18.6%),其中77例发生在狭窄动脉供血区(72.6%)。多因素分析显示,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相应供血区卒中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卒中与狭窄率呈线性相关。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史并且动脉狭窄率≥70%的患者,狭窄动脉供血区卒中的1年发作率为18%(13%~24%),2年发作率为19%(14%~25%)。但对有TIA或卒中发生,并且动脉狭窄率〈70%的患者,狭窄动脉供血区卒中的发作率则明显下降,1年和2年的卒中发作率分别为6%(4%~10%)和10%(7%~14%)。

  • 标签: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 动脉供血区 透视 多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的安全和可行。方法回顾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25例症状动脉狭窄的连续病例资料。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60.5±11.0)岁(范围:41~73岁)。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2(2.5)分[M(QR)](范围:1~5分)。动脉闭塞时间为40(54)d(范围:17~570 d)。分析患者血管内治疗情况、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共接受27例次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20例次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74.1%;3例次(11.1%)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次为导丝穿破动脉导致出血,1例次为动脉夹层出血,1例次为穿支闭塞;永久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25例患者全部进行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范围:1~3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改善或稳定者23例(92.0%)。1例(4.0%)出院后2个月出现新发缺血症状,1例(4.0%)因卧床相关并发症死亡。20例再通成功的患者获得影像学检查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范围:2 d~9个月),5例(25.0%)患者出现再闭塞。结论症状动脉闭塞的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是一种技术可行、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但术前需进行充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严格筛选病例。

  • 标签: 颅内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亚急性 慢性 血管内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复合手术在症状外椎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血管重建中的安全和有效。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治疗的症状外椎动脉长段闭塞患者5例,观察5例患者血管重建复合手术术前及术后神经系统评分,并评价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5例患者椎动脉均成功开通,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无新发卒中或出血事件。其中病例1、病例3采用椎动脉内膜剥脱结合Fogarty取栓导管取栓术,病例2、病例4、病例5采用椎动脉内膜剥脱结合远端支架成形术。病例4在术后30 d复查时出现术侧椎动脉闭塞,但患者无症状,未予干预。结论复合手术可能是药物治疗不佳的症状外椎动脉长段闭塞患者的一种可选的治疗方式,但术式以及支架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复合手术 颅外椎动脉 长段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症状动脉狭窄患者21例,均经检查后确诊,并采用置入Wingspan支架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术前术后狭窄率的对比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无1例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术前经检查发生狭窄的平均概率为85%,术后经检查残余狭窄的平均概率为27%,术后狭窄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1年回访记录显示,21例患者均未发生脑缺血事件,复发率为0。结论对症状动脉狭窄患者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短期内的治疗效果比较可观,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低,但长远疗效需进一步探究。

  • 标签: Wingspan支架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29-01
  • 简介:目的探讨经超声造影在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59例患者超声造影前、后分别经超声探查动脉及颈内动脉段,比较造影前、后动脉的显示率,总结经超声造影在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血流特点,并与MRA或DSA结果对比.结果造影增强经彩色多普勒(CE-TCCS)对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显示率较常规经彩色多普勒(TCCS)明显提高,其中对于MCA(M2段)、ACA(A1、A2段)、PCA(P1、P2段)的显示率与T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椎-基底动脉造影前显示率为71.3%(15/21),造影后显示率为100%CE-TCCS检出3例MCA闭塞,15例MCA狭窄,3例ACA狭窄,2例PCA狭窄4例颈内动脉闭塞,7例颈内动脉段狭窄.颈内动脉外段闭塞3例和狭窄8例,患者同侧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流速度减低.2例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后,CE-TCCS显示血流通畅,速度在正常范围,所有结果均经MRA、DSA证实.结论经超声造影可以提高动脉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动脉狭窄,也可用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

  • 标签: 造影剂 经颅彩色多普勒 颅内动脉 狭窄 闭塞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和安全。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闭塞 神经症状 动脉硬化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对比采用药物治疗与支架治疗对症状动脉狭窄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症状动脉狭窄患者52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成支架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支架治疗组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对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均采用抗血小板凝聚及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2年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概率。结果支架治疗组在2年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症状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进行治疗,在短期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并推广应用。

  • 标签: 药物 支架治疗 颅内动脉狭窄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013-01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脑供血动脉闭塞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脑供血动脉闭塞伴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11枚,多发动脉瘤患者3例,所有动脉瘤均位于Willis环,其中9枚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致密栓塞5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技术相关并发症。I临床随访9个月~14年,提示所有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脑供血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动脉瘤的生成密切相关。

  • 标签: 脑供血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对闭塞载瘤动脉治疗大、巨大型动脉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用可脱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近端载瘤动脉治疗27例大、巨大动脉瘤.结果血管内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可使动脉瘤完全闭塞,神经受压和占位症状逐步改善、消失.结论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大、巨大型动脉瘤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血管内闭塞 载瘤动脉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降血脂药 治疗结果 CT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治疗症状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40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多种药物疗法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发生内分水岭梗死(IBZ)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 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症状CICAO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IBZ组和非IBZ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症状CICAO患者发生IBZ的相关因素。结果共185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11)岁,男147例,女38例。IBZ组64例,非IBZ组121例。IBZ组眼动脉反流患者的比例为64.1%(41/64),高于非IBZ组47.8%(55/121)(P=0.037);非IBZ组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的比例为66.1%(80/121),高于IBZ组29.7%(19/64)(P<0.001)。脑梗死病史(OR=2.233,95%CI:1.023~4.87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OR=1.516,95%CI:1.006~2.285)、眼动脉反流(OR=5.060,95%CI:1.160~22.081)是症状CICAO患者发生IBZ的危险因素(均P<0.05);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OR=0.010,95%CI:0.000~0.970)及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OR=0.172,95%CI:0.079~0.373)是症状CICAO患者发生IBZ脑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有眼动脉反流、LDL、脑梗死病史是症状CICAO患者发生IBZ的危险因素;INR及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是症状CICAO患者发生IBZ的保护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颈内动脉闭塞 分水岭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非急性期动脉闭塞可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而且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目前尚无明确的指南推荐治疗方案。传统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内外动脉搭桥治疗以及微创介入血管内再通治疗等。近年来,随着显微吻合技术、神经介入技术的进步及材料学发展,非急性动脉闭塞的治疗成为了业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现简要综述国内外有关非急性动脉闭塞的概念、药物治疗、内外动脉搭桥治疗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 血管内介入 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支架机械取栓的安全及有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具有前循环远端分支动脉(A2、M2)闭塞病例纳入分析。根据患者是否静脉溶栓,分为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机械取栓后90 d的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次要观察指标为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或3)、症状内出血和术后90 d病死率。结果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11例病例中,19例患者被诊断为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其中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14 例、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3例。桥接治疗组患者6例,直接取栓组13例。支架机械取栓术后闭塞血管整体再通率为18/19,症状内出血发生率为1/19,90 d预后良好率为8/19,90 d病死率为5/19。两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桥接治疗组与直接取栓组分别为6/6、12/13)、症状出血转化率(0/6、1/13)、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2/6、6/13)及病死率(1/6、4/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循环远端分支血管闭塞4.5 h的桥接治疗及24 h之内经影像学筛选后的机械取栓治疗可能都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卒中 前循环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远端分支
  • 简介:1研究背景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外-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artery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精确定量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方法的出现,对1985年的临床试验结论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不断,北美国家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多中心前瞻研究工作[3-4]。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血管旁路移植术 随机对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