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灵活·发散——小学低段数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创新·灵活·发散——小学低段数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何建宏

重庆科学城康居西城小学校  重庆市  401331

摘要:在现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对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是一门以思维活动为主的学科,一堂合格的数学课,除了要做到围绕三维目标的知识讲授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尤其在小学的低段,学生年龄普遍集中在6-9岁之间,思维的跳跃性特征明显,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所以,需要提出对策,促进小学低段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思维;低段;数学;小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将良好的数学思考方式和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养成放在首位,而将知识的掌握放在次要位置,在现代的绝大多数数学课堂中,“满堂灌”的课堂占比较大,小学生们只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很少考虑到自己的数学思维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数学学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倾向于培养学生思维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肯定和推崇。培养学生的思维,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低段作为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具有良好教育观念的数学教师,都致力于培养低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促进小学低段学生思维多样化发展

多样化,一直是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很多教师将学生思维多样化等同于数学课堂中的开放性答案,导致盲目地追求数学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在数学课堂上,提出任何一个问题,总是免不了附上一句“以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解答”,这样一来,教师缺乏了对学生的引导,也起不到良好的培养作用,某些学生会在教师对“答案”的包容之下,一直用一种方式进行解答,表面看起来,班级内的解题的答案各异,彷佛一副“百花争艳”景象,但是对于每个具体的学生来说,总是采用一种方法,这种做法不利于思维的多样化发展。

(一)优化数学思维多样化观念

要想促进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多样化发展,教师需要优化自己的“思维多样化发展”理念,真正给予学生引导,促使每名学生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解题措施。在新课标的宗旨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出了要求,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学生在一道很直接的计算题中兜弯子,例如,在二年级中的乘法口诀学习中,有的学生即使面对一个乘法算式,也要将几个相同的加数写出来加在一起,这并不能算是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在努力促使学生多样化的时候,也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计算过程的简化和优化,就像已经学会破十法的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可以利用新方法解决难题,而不是依旧去数一数。不要一味追求方法的多样,致使数学课堂忽略对学生思维优化的培养。只有充分关注到低段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鼓励小学生尝试多种方法,并选择出自己认为最有用、最高效简洁的方法,才能实现学生思维的多样化。

(二)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

在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显得不足,更多地是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整个课堂都是紧紧跟随教师的节奏。在小学低段,相对于小学的中段、高段而言,学生处于初步接受数学知识的时期,数学基础总体来说比较薄弱,对数学理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讲解得比较枯燥,讲解的方式单一,就会导致低段小学生对数学课堂提不起兴趣,不愿意主动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也会影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数学教师可以选择转变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猜想。例如,在学习二年级“角的大小“这个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做出蹲马步的姿势,引导学生观察身体上的角,哪些是直角,为什么蹲马步直角很累?以此快速吸引低段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行为,促使学生的思维多样化发展,为进一步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二、促进小学低段学生思维具体化与抽象化协调发展

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思维发展仍然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教师要想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就要慢慢引导低段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维,从具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堂上给予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会存在一定问题,有的学生在高年级阶段,空间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相对其它学生来说比较匮乏,与他的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教师一味强调抽象思维,对于直观的东西讲解过少,不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不符合低段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会造成学生不理解,对课堂毫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平台辅助教学

在二年级数学课堂上,会学习到乘法与除法。在学除法之前,有一节“分一分”的内容为学生学习除法做铺垫。在分一分的环节,如果教师仅仅带领学生运用小棒进行学习,学生很容易混乱,并且对分一分的概念不清晰。在多媒体平台上,有动画视频、声音、图片、符号等配合。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符合低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给教师的教学过程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用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对“分一分”这类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理解。在运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好一个度,确保不会因为多媒体的滥用,直接给出答案,限制学生的思考。因为低段学生长时间浸染在直观形象中,在考试和习题练习时遇到文字题目和平面图像时,很容易有畏惧之感,有可能会对思维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二)适当引入教学具,引导学生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

低段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抽象思维。在数学课堂中,可以运用教具、学具对低段小学生进行教学。尤其在新授课的阶段,教学具可以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观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可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需要把这种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这就要求练习课应该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行训练。”[1]在新授课阶段,运用教具、学具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练习环节,逐渐减少对教具、学具的依赖,最后使学生能够脱离教学具独立思考。

三、促进小学低段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

在思维的灵活性上,主要指的是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是说,小学低段的学生,在面对一个数学知识时,能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往往能够看到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复杂用法,例如,通过得数为12的算式,学生能够列出5+7=12,4+8=12,如果大部分学生都在使用加法时,很少有学生会使用3x4=12这样的乘法算式,更少学生会想到24÷2=12这样的除法算式。由此看来,学生的答案并不错误,但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看到的发散性思维。

(一)借助生活化教学方式,营造学生思考氛围

数学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许多的联系,在新课标改革以来,数学学科和生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多给予学生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一场考试。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数的认识》一章中,认识数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看到数字1,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一根旗杆、一根木棍、一个柱子等;看到数字5,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五角星、五星红旗、福娃个数、手指的根数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化的数学信息最能够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结合实际生活对数学概念进行联系时,也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候。此时此刻,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营造低段小学生的思考氛围。

(二)巧妙设置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低段学生最常见的思维特征就是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更短,对教师的引导依赖程度较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讲解更多的思路和方法,领导学生纠正错误的教学思维,同时为学生设置更多的思考动机,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巧妙地设置数学问题。”[2]以此,可以引发低段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例如,在二年级学生开始掌握除法的知识后,可以解决一些路程、时间、速度三者构成的应用题。这三者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公式,但是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记公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以一个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兔子、乌龟两者之间赛跑的时间、速度等,在低段小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联系。当然,在数学课堂讲解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放学走路过程,引导学生记录自己上学所花的时间,由教师根据学生描述,估算回家的大概距离,即使学生在二年级阶段还无法计算出具体的结果,但可以通过“估算”的方式,比较出谁的速度更快。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低段的数学课堂,不仅仅只关注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发现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将数学运用于生活,让生活来促进数学学习,从而提升低段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燕芬.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存在问题分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数学研讨,2018(17).

[2]常显峰. 小学低段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探析构建[J]. 新教育时代,2019(11).

第1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