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支持·回溯,提升教师深度参与教研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赋权·支持·回溯,提升教师深度参与教研的能力

叶莉莉

长兴县龙山幼儿园

一、研修背景

基基于前几年立足园本课程的研修样态中,我们发现各层级教师都能卷入到教研氛围中,但是每一个人卷入的教研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在教研中所抛出的教研话题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话题缺少情境性、价值性。二是围绕某一话题教研时,教师大多是停留于表面的泛泛而谈,主要表现为附和式、表象化。附和式即针对课程核心组成员提出的观点,附和自己的意见,缺少教师间关于话题的倾听、质疑、思辨。表象化即针对某一话题的研讨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理解认知,而深挖其实质内涵的思考占比较少。

针对上述两种现象的产生,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原因一,年轻教师占比多,经验少,他们在教研现场虽乐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基于自身理论认知储备局限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他们提出的观点或想法大多是模仿学习、缺少更进一步深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原因二,教研模式自由度不够。这里的自由度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给予每一位教师教研中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也就是教研中的主持人大多以课程组成员担任,针对其他教师不够赋权。另一方面基于同伴间教研现状、经验水平、差异化需求了解层面的自由度缺乏。

那么,如何打破原有的教研模式,创生教研样态,从而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度参与到教研中,是我们本学年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由此,我们提出了《赋权·支持·回溯,提升教师深度参与教研的能力》这一精品项目研修主题。

二、研修目标

1.通过研修,发挥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性、能动性、反思性。

2.通过研修,提升教师深度参与教研的能力,形成可借鉴的经验或策略。

三、研修过程

(一)赋权,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内驱力

这里的赋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赋权教师教研话题发起的主体地位;二是赋权教师参与话题论证的主体作用。因而,在本次研修中,我们通过赋权话题发起、赋权话题论证策略,让每一位教师都卷入其中,调动他们参与教研的内驱力

1.赋权话题发起,激活教师的积极性本次研修,我们邀请教师作为活动发起的主体畅通话题发起的信息渠道,通过问卷调查、倾听对话、情景游戏等不同途径,听取并接纳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想法、话题或困惑,解决以往有些教师不想、不敢、不会提问的现象,激活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例如:问卷调查的设计中,我们设置了留白的板块,赋予教师自由选择、表达自己的需求及存在的困惑;在倾听对话中,我们走近教师,赋予他们充分表达关于教研话题的想法与思考;在情景游戏中,我们以视频案例为媒介,赋予教师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击鼓传花”等游戏,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以上三种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参与,满足教师间的个体差异化需求,从而激发每一位教师卷入话题发起的积极性。

2.赋权话题论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有了前期教研话题的收集,我们采取话题论证的形式,赋权每一位教师围绕话题的“情境性、思辨性、可行性”等原则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质疑,通过小组、园级等层面筛选出具有集体研讨价值的教研话题,发挥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话题论证的主体性作用。例如:以教研话题“如何支持幼儿聚焦问题观察探究”为例。首先,由教师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怎么做?”三个方面对自己前期提出的话题进行阐述;其次,大家围绕“教研话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通过此话题的教研让教师有所收获?对此话题的建议?”等问题展开论证。于是,便有了教研对话;最后,大家对参与论证的教研话题进行投票,筛选出有意义的话题开展学年教研。

(二)支持助推教师参与教研的能动性。

我们通过视频回放、教研跟进等形式,拓宽教师教研视角、促进教师更新观点,从而助推其参与教研的能动性。

1.视频回放,拓宽教师的教研视角。基于共同构建的话题开展教研,通过视频回放这一可视化的支持策略,让每一位教师在教研现场中看见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化现象,围绕“每位教师话题讨论的频次、教研参与的状态、知识经验的储备、教研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分析,从而拓宽教师的教研视角。例如:聚焦“如何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支持其利用材料或游戏进行资源的探究?”这一教研话题中,通过视频回放及数据统计分析,每一位教师围绕“感受、发现、思考”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我们发现教师正在逐步拓宽自身的教研视角。

2.教研跟进,助推教师的教研反思基于上述发现的问题及思考,我们通过大教研组跟进教研的方式,借助“树状”教研模式,与每一位教师寻求优化解决的方法,促进教师更新教研观点。例如:聚焦“如何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支持其利用材料或游戏进行资源的探究?”这一教研话题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第一步:围绕“教研中教师认知经验储备薄弱”这一问题,教研大组通过教师自主式阅读、课程小组带动学习等途径,帮助教师聚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等书籍,围绕“小班幼儿年段特点”开展理论认知经验储备的学习

以此更好地参与教研第二步:围绕“教研话题分析不够全面、同伴间思辨质疑缺乏、观点呈现较为零散”等问题,教研大组通过“案例式分析、共享式学习、问题式研讨”等方式陪同教师解决问题,转变参与教研的理念方法。例如:聚焦“观点呈现较为零散”的问题,教研大组寻找思维导图等信息化的记录工具,将群体的思考过程外显化、结构化,减少教师因碎片化信息带来的记忆负担,有助于其自我反思和相互关注。第三步:教研大组陪伴教师将上述研讨后的建议运用到实践中验证,邀请专家进行同步诊断,从而提升教师参与教研的反思性。通过这样的再实践和专家的指导,我们对教研话题情境的关联性分析、教研讨论依据的呈现等策略也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三)回溯,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有效性。

研结束后,教师通过回溯教研过程,在自评、展评亮晒中推动内需发展、提升获得感,提高参与教研的有效性!

1.教师自评,推动教师的内需发展。我们聚焦“参研的态度、准备、过程中的思辨、观念的更新等方面”设计《园本教研教师个人评价量表》,在每一次教研后,教师都回溯自己的教研过程,根据这一量表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想法行为。通过一段时间的连续自评,教师能够在对比中看见自己进步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激发自身参与教研的内驱力,推动自身的内需发展。

2.展评亮晒,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在教研过程中适时开展阶段式、多元化教研成果展评活动,有利于提升教研的成果品质,更能够为教师深度卷入教研注入强劲动力。例如;我们在“每月一亮”平台中,继续借助县级课程生活化活动,聚焦某一教研话题亮晒圆桌教研阶段性成果;在“每期一说”平台中,将阶段性的教研成果进行展评,评选最佳“教研团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以展促研、以赛促研,有效赋能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参与教研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