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段“共享共领”,传帮带“同学同研”——浙川两地帮扶团队建设“金”“郫”工作室促进涉藏地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跨学段“共享共领”,传帮带“同学同研”——浙川两地帮扶团队建设“金”“郫”工作室促进涉藏地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何炜

道孚中学(义乌市第六中学)

摘  要:本文介绍了道孚中学在浙江金华与成都郫都两地的帮扶下,通过建立“金”“郫”工作室,实施跨学段“共享共领”和传帮带“同学同研”策略,成功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文章详细阐述了工作室的构建背景、典型做法及成效,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启示,为其他地区和学校实施类似策略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跨地域合作;教育帮扶;教师专业发展;互联网+教育

一、背景与意义

道孚中学现有浙江金华援藏教师5人,成都郫都援藏教师6人。学校5年以下教龄青年教师46人,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0%左右。教师平均年龄29岁。道孚中学本土教师学历为本科的共57人,占全校教师人数比例为43%,无法形成高层次人才和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青年教师存在自我定位不够清晰、教育教学经验缺乏、主动提升意愿不强等问题,制约着道孚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浙江金华婺城区副区长、金华婺城道孚工作分队队长、道孚县委常委、副县长江少华的指示指导下,浙川两地帮扶教师成立“金老师”“郫老师”工作室,浙江金华援派教师、道孚中学校长何炜担任工作室负责人,11位帮扶教师均担任工作室导师,力争在生源结构相近、教师结构相似,青年教师成长愿景趋同,援藏教师主要学科全覆盖的甘孜州同类学校,优化浙江金华和成都郫都“传帮带”方式方法,形成“1+1+1>3”的合力,探寻一条“从重‘硬件’向重‘软件’转变、从重‘显绩’向重‘潜绩’转变、从重‘输血’向重‘造血’转变,帮带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四有’好老师,让道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组团式”帮扶新路径。

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推广浙江金华和成都郫都先进的教育理念,带领徒弟探索破解教学瓶颈难题,在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断取得突破。截止目前帮扶教师已累计开展公开示范课节44节,举办讲座培训14次,培训本地师生1500人次。道孚中学教师在省级比赛中获奖26人次,州级比赛中获奖68人次。

二、创新策略与实践

构建“导师团”,扩大“朋友圈”

道孚中学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可以实施导师跨学段“共享共领”。一是重构课堂“教学模式”。以持续深入推进“深度教学”模式重构为契机,帮扶教师带领徒弟落实“自主、互动、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重新建构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推动道孚中学“深度教学”行动从行政推动到科室联动、群体(青年教师为主)主动转变,“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空中嫁接”优质资源。开设青年教师线上研讨活动,空中“嫁接”浙江金华和成都郫都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提升徒弟教育教学水平,赋能道孚中学教师队伍建设,为浙川“互联网+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三是打造“同学同研”平台。拟组织开展金华•郫都•道孚首届高中教育高峰论坛,邀请浙江师范大学专家学者、结对学校书记校长及教学骨干、帮扶教师和徒弟共同参加论坛饕餮盛宴,一起探讨新高考及学校多样化发展路径,交流分享“深度教学”模式,加强三地教师交往交流交融,深化“组团式”帮扶工作,推动受援地教育事业发展。

伸长“学习链”,丰厚“成长期”

以新进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帮扶教师示范课为契机,深入开展“青蓝工程”,用好“建、练、比、研、学、晒”传帮带六法,开展技能比武、论文答辩、读书竞赛、同课异构等活动,带领当地教师深挖课堂教学教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施“种子”工程,打造一个龙头。重点打造文科学科,集中优质资源予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引领道孚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优质“种子”学科。加强道孚中学与金华八中、孝顺中学、郫都一中、郫都二中友好往来,保障优质支教师资,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施“育苗”工程,培养一批苗子。挑选受援学校青年教师中的好苗子,通过跟岗学习、名师辅导等方式,委托金华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培育。拟分批选派道孚中学教育教学骨干到金华、郫都学习。实施“造林”工程,提升一支队伍。改变以往帮扶教师替当地老师顶岗上课的“单兵作战”模式,把帮扶教师嵌入本地学校管理队伍当中,3人担任年段副主任,1人担任科室副主任,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提升。实施“园艺”工程,建立一套机制。建立教研合作、教师培训常态机制,构建“互联网+”教研平台,定期开展线上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发挥金华、郫都优质教师资源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帮助当地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优化“打分表”,赋能“原动力”

建设长效机制,把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健全完善培养历练、严管厚爱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努力锻造有浙江视野、契合道孚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三纵三横”建好“蓄水池”。着眼梯次储备培养、激发队伍活力,建立“三纵三横”优秀青年徒弟储备库,纵向上分为90后、95后、00后3个梯队,横向上分为骨干级、优质级、菜鸟级3个类别,综合遴选出近10名青年徒弟重点培养锻炼,采取动态管理、定期调整、有进有出工作机制,不断优化青年徒弟的结构梯次。“多元培训”育好“新苗子”。紧贴教师工作实际,制定青年教师发展计划。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精准选调培训对象、精心安排培训师资,全面推行研讨式教学,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辩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宽严相济”挥好“监督鞭”。认真落实师徒结对传帮带有关制度,建立健全听课、评课、研课、赛课等日常教研制度,将结对徒弟德、能、勤、绩、廉表现与年度考核等次、评先评优挂钩,从内部制度和机制建设上形成从严管理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传帮带定期联系制度,每个学期召开1-2次师徒座谈会,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激发青年教师创先争优的热情。

在浙川两地帮扶教师的带动下,上学期道孚中学教师累计开设公开课73节次,听课888人次,评课563人次,组织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24次,获奖学生669人次。陈敏、石露、王坤艳、龙春莉、秦柯、肖盛兴、王坤艳、刘燕老师、白玛翁姆、袁露、陈华秀、王晨鑫、陈林、王丹、毕堂香、巴登志玛等数十位老师在州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

三、经验与启示

(一)跨地域合作,打破教育资源壁垒。通过浙江金华与成都郫都两地的“金”“郫”工作室的合作,成功将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打破了地域间的教育资源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使得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得以在道孚中学落地生根,有效促进了当地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二)创新帮扶模式,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传统的教育帮扶往往重硬件轻软件,重输血轻造血。而“金”“郫”工作室通过创新“1+1+1>3”的帮扶模式,将重点放在软件建设和造血功能上,通过导师团的引领,学习链的延伸,以及打分表的优化等措施,成功提升了道孚中学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了教育精准扶贫。

(三)激发内生动力,构建长效机制。通过构建“三纵三横”优秀青年徒弟储备库,实施“多元培训”,以及“宽严相济”的监督机制等措施,成功激发了道孚中学青年教师的内生动力。同时,通过建立教研合作、教师培训常态机制等举措,构建了长效机制,确保了帮扶效果的可持续性。

(四)互联网+教育,拓展帮扶空间。“空中嫁接”优质资源,开设青年教师线上研讨活动,以及打造“同学同研”平台等举措,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成功将帮扶的空间从线下拓展到了线上。这种“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不仅有效克服了地域间的距离障碍,使得更多的教师可以参与到帮扶活动中来,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帮扶的形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罗琼,教师队伍建设,吉林人民出版社,2023.08.

[2]管培俊,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3]唐智松,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1.

[4]倪传荣,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沈阳出版社,2000.10.

[5]曹胜利,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研究,沈阳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