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7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梁翠灵

工作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城南小学

摘要:为了培养有爱国情怀、民族气节、深厚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多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第一,渗透意识不强。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升,但仍有部分教师因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观念及方式上比较传统,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意语文内容的“灌输”,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不考虑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课余时间不主动学习,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较低,对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解读,故在教学时只让学生死记应背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而没有结合古诗词的主题内涵为学生进行适度拓展延伸,更没有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

第三,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的“洋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学生对外国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非常熟悉和喜欢,而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却不了解。此外,学生对我国古代人物,如孟子、荀子、孔子等人也不够了解。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切实提高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主渠道。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有机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从经典中多吸收营养,因为厚积才能薄发。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的素养不高,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各种素养,进而也无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在挖掘教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还包括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其内容丰富多彩,故教师可以从课文的主题、内容、插图、注释等方面着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背景、信息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端午粽》一课时,教师可紧紧抓住课文的三句话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渗透:①“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窝粽子,盼着我们回去”,由此可渗透每逢佳节,要合家团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②“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由此可渗透远亲不如近邻,邻居要和睦相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③“长大了我才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对于这句,教师教学时可播放屈原的图片或动画,让学生了解诗人屈原的伟大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

(三)在教学方法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等的影响,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很理解,这不是依靠教师简单地讲解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渐进式的熏陶、感染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把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得到熏陶、感染。例如,在教学《姓氏歌》一课时,教师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课堂教学的始终。上课一开始,教师可对学生说道:“老师姓张,老师的爸爸姓张,老师的爷爷姓张……”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发现老师一家姓氏有什么特点?”学生都兴致勃勃做了回答。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姓氏代表家族血脉的传承这一内涵。课堂结尾,教师可利用课件播放《百家姓》的内容,让学生在《百家姓》中找一找自己的姓氏,这样其在找到自己的姓氏时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进而可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教育。

(四)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汉字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课堂,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在教学“孝”字时,教师可从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老”是指上一代的意思,“子”是指下一代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说,下一代供奉、陪伴上一代就是“孝”。《说文解字》将“孝”解释为“善食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叫切”。也就是说,子女好好侍奉老人就是孝。它告诉我们要做到善待父母、敬爱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做到了自食其力就是孝顺,就是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另外,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还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书法内容,促使学生练习书法,或者让中高年级的学生练习写钢笔字、毛笔字,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汉字的魅力,并让学生通过汉字懂得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

(五)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往往害怕写作,感觉没有素材写一直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难点。对此,如果教师将我国的传统节日与平时的写作教学相结合,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并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进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渗透。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关于“中秋节”的写作,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篇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可了解到与中秋节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4]。

(六)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涵丰富,仅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而在课外阅读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牛郎织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相关的故事并进行阅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定期组织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外阅读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可先确定一个阅读主题,然后让学生围绕阅读主题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如《三字经》《千家诗》《千字文》等经典优秀古文,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上下五千年》《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故事》等经典现代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过程中可开阔视野,既增长了知识,又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在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故以此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为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适当地进行拓展渗透,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教师可在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古诗词知识竞赛、汉字游戏、古诗词朗诵表演等,或者开展图画展示、书法展示、乐器展示和舞蹈展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到社会上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使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得到提升[5]。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充分挖掘、拓展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培养有爱国情怀、民族气节、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奉献力量[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玉洁,李佳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9(22):37-38.

[3]黄坤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读写算,201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