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科学素养培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指向科学素养培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

董泉根

江西省德兴市花桥中心小学  334213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科学实验不仅能完善学生科学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实践技能和决心,更是提升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科学知识及科学素养两方面解读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并列举多个实例,归纳分析实际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力求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水平。

关键词:科学素养;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科学实验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能助力同学们观察、实践和探究科学领域,同时培养科学思维与实验技巧。然而,当前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仍存在若干问题,以下将针对现状展开详细剖析。首要问题便是资源短缺,即多数学府因实验设备、材料及实验室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无法提供充足的实验资源,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科学原理与现象。其次,教师专业素质与实验指导能力的匮乏亦是问题所在。部分小学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上缺乏专业知识与经验,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难题。教师对实验的理解与运用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成效与学习成果。再者,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普遍缺乏充分的实践环节与互动性。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略了实验环节的重要性。学生往往只能被动观察实验现象,缺乏主动参与与实践的机会。学生仅按照教师指示完成实验,教师全程主导实验过程。此种教学方式枯燥无趣,未能顾及学生感受,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这种教学模式未能妥善解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停滞不前。

2.指向科学素养培养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开展策略

2.1强化生活资源导入,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小学科学教育需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采用设计生动案例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方法,让科学概念融入生活探索,缩短学生与科学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出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实验。此外,教师还应赋予学生一定的主导权和选择空间,以培养其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不仅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科学的现状,更能激发其潜在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成效。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着重培养学生全面认知事物的能力。在"认识物体"实验中,教师可设定观察和分辨物质形态与属性的任务,通过实践操作和多感官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巧。首先,教师可为每位学生分发放大镜,并备有味精、白糖、食盐等常见晶体物品。学生先自行运用放大镜观察各种物质的结构特点和形状差异,以此理解物质的外貌特征,锻炼其观察力和辨识能力。接着,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品尝的方式来分辨这些物质的味道特性。教师需引导学生保持科学态度,注意卫生并记录尝试过程与结果。通过这种跨感官的体验,帮助学生从多元视角认识事物,增强其对物质属性的感知能力。最后,教师可展示这些物质的图片,随机指定学生轮流伸手抽取并指认图片中的物质名称,其余同学则借助放大镜进行验证。该环节旨在考察学生结合视觉和口感知识区分物质的能力,以及培养其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2.2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增强实验效果

小学科学教育是实践性的课程,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核心。实验材料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保障,对于教学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精心挑选和准备实验材料,展现教学智慧。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验材选选用上不够严谨,忽视安全因素,甚至为了自身便利,未准备任何实验材料,使科学课堂沦为空谈。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精选生活化、直观且适宜的实验探究材料,并精心准备每一项实验,以提高实验效果,为学生提供高效率的科学探究环境,从而丰富科学课堂。例如,在进行"水面的秘密"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水的表面张力,我在课堂初始阶段向各组发放了真实的荷叶,让水滴在荷叶上的自然现象在课堂中真实呈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源自生活,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水面形态所用的工具是试管。为了增强实验效果,提高精确度,我采用了家庭常用的细长透明水杯。当杯子盛满水或半满水时,学生可清晰观察到水面的变化。当在满杯水中投入曲别针时,高高隆起的水面使实验现象更为直观,引发学生惊叹,与半杯水时水面凹陷的认知形成反差,同时与荷叶上的圆形水珠现象相呼应。通过更换易于放置、直观的水杯,该实验取得了最佳效果,确保了课堂实验的高效性。因此,合理、巧妙地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实现预期乃至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实验教学质量。

2.3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环节中,学生往往能在独立思考中深入挖掘科学探究的内涵。这源于参与科学实验的全过程——从实验操作、数据解析到最终成果,皆需由学生自行决定与执行。无论实验结果如何,学生都能从中品味到科学探索的喜悦,这无疑会点燃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也为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在探讨“溶解放热”这一主题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浓硫酸溶解于水中的现象进行创新性研究,既保证实验效果,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出了如下实验方案:将浓硫酸置于培养皿中,再将湿润的石蕊试纸贴在内壁,接着将漏斗倒置在培养皿上方,用吸管向浓硫酸液面加水,此时水会呈现出沸腾状。通过实践这个实验,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溶解放热的原理,还能在培养科学创新意识的过程中,为科学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组织以及实验引导等手段,打造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机会,精心设计和组织实验活动,全面提升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耿慧.浅谈小学教育与实验的一些新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学报(师资版),2020(27):18.

[2]赵爱红.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