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情境教学的课堂实践探索——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地理情境教学的课堂实践探索——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为例

黎子仪

海亮外语中学致和部

一、背景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地理情境为载体,而地理情境的选材应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要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创设地理情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既要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同时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计思路

1.课标解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内容编写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的,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变化趋势。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两点:第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第二,在掌握整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观念。本节课紧紧围绕课标,选取我国最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塞罕坝,其从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到解放初期“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再到经过两代知青的青春和汗水建造起万顷林海,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和人间奇迹。教师科学创设地理情境和问题,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完成课程标准要求,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描述区域(塞罕坝)自然环境特征,并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完成侧重自然地理要素部分的地理1内容和偏重自然地理学科体系中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前段内容的学习,例如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水循环

等等;还包括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天气过程等。很多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理解这些“循环”和“过程”需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学习目标设计

区域认知:通过案例——塞罕坝的变迁,认识塞罕坝的自然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案例——塞罕坝的落叶松(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联系为整体),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促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塞罕坝历史上的森林砍伐和近四十年治理使植被恢复对人类的影响,学生理解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形成科学人地协调观。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难点: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5.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教学。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6.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塞罕坝精神公益广告——《信念篇》

思考:塞罕坝历史上的森林砍伐和近四十年治理使其植被恢复对人类有何影响?

提问:

①塞罕坝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

②结合一颗松的生长,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③结合一颗松的生长,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④据材料三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说明植物在其中发挥了什么关键作用。还有哪些自然要素参与

⑤结合材料四、五,分析最初两年在山坡上培育树苗存活率低而在“马蹄坑”树苗存活率高的原因

⑥塞罕坝人工森林消除了部分新增二氧化碳,促进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结合教材P86页描述,指出减缓大气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

⑦红松洼的落叶松能倔强生长,而东北的落叶松在塞罕坝不易存活,依据材料一、二、四、五,分析塞罕坝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形成及对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⑧依据材料,推测落叶松的生长习性

⑨如果从我国南方选择常绿阔叶苗木运到塞罕坝种植,它们能存活吗?请说明理由

⑩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自主学习】

①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

②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者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生物

③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是在可见光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合作学习】

④生产功能,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土壤、大气、水、地形、岩石

⑤山坡上坡度大,土壤水分少,且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壤厚度少,较贫瘠,树苗不易存活。而“马蹄坑”地形平缓,土壤水分条件好,土层后,且三面环山,风沙危害小

⑥稳定功能;海洋生物和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钙沉淀

⑦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少,季节变化大,海拔高,纬度较高,

气温低,多风沙,土壤贫瘠,适宜落叶松的生长。

⑧耐寒、耐旱 、耐贫瘠、能抵御强风

⑨不能;常绿阔叶属亚热带树种,不能耐严寒和低温

⑩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

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 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三、结论及建议

地理课堂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第二,培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培养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地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抓住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以课程标准为指向,结合课程内容,将核心素养分解为每堂课所需达到的关键能力,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科学创设地理情境,进行教学设计。对于本节内容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4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①简要分析塞罕坝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②正确认识塞罕坝的自然特征,并能为质疑东北落叶松和本地落叶松在塞罕坝的山坡或者“马蹄形”地域成败的措施提供相关论据;③获取和处理复杂地理信息,调动学生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④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塞罕坝地理环境统一的演化。课堂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材料设置要简洁凝练,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层层递进,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待学生的表达,应该给予更加充分的评价,可以引入自评和互评机制处理问题的非预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