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境育美学堂:小学“诗乐童声”境脉学习新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三境育美学堂:小学“诗乐童声”境脉学习新探索

朱陈红

海宁市硖石小学 314400

【内容摘要】对儿童学习方式的滞后认知和看法,后知后觉学生“学”的变化与趋势,是小学音乐学习的最大难点。基于此,旨在凸显儿童立场,以“诗境、乐境、心境”三境育美学堂为载体,探索优化“诗乐童声”境脉学习范式,在“多维循环、螺旋上升”中提升美育素养。破解儿童被动学习的现实困境,实现从“学会”到“慧学”的转型。促进音乐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带动课程改革新方向普惠学生。

【关键词】三境育美学堂;诗乐童声;境脉

“双减”背景下音乐教学的“学”和“教”问题仍是课改的主旋律,需深入思考和探索。看一线教师现状,因教材内容、个人信念与经历、教学经验等禁锢在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中:1.教材内容整齐划一,缺少个性化有特点的音乐材料。2.少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式。3.学生被动接收式学习、单一 浅层学习,创造力弱。以上原因仍制约着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课程标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1]。综合跨界共融学习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延伸,是学习者追求个性化、 特点化的必然要求。“境脉学习”是当前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境”为创设情境,“脉”为教学主线,集自主学习、情境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一体,越来越受教育界的重视。那么,如何把“境脉学习”理念引入音乐育美课堂?基于不同学习内涵(音乐核心要素)提出诗境、乐境、心境,即“三境学堂”,情境的脉络发展关系将三境学堂有机联系,实现境脉学习的育美探索。秉承“境脉学习”理念,搭“诗乐童声”鹰架,让学生有所凭借地行动,因而亟待突破传统,探索学科跨界学习方法,破解学生被动学习、内驱力不足等问题。学生从诗乐先验认知出发,进入真实情境,用真实音乐学习问题驱动,学习“依字行腔”2,与诗乐产生生活关联,重构新的情境脉络,同时在互动、思辨、择取中把握诗乐作品,形成新文化体系。基于儿童立场看学生学习与发展,从“欣赏习得、吟唱续编、启迪智慧”三境育美学堂,引导学生赏“诗乐”音乐美、吟“诗乐”韵律美、悟“诗乐”意蕴美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进阶。

一、赏“诗乐”音乐美:诗境学堂“欣赏习得”策略

创设有诗意、唯美的情趣诗境,在整体感知中运用“童声”的方式来学习诗乐;在学唱中赏诗乐音乐美。如平仄、对偶、押韵,呈现诗歌音乐美。

(一)在“境脉欣赏”中习得素养。营造诗境学习场氛围,在听赏诗乐作品的基础上,感知诗乐作品特点,表达 自己独特的欣赏感受,用音乐的眼光和“童化 ”的方式学习诗乐,分析诗乐作品 的节拍、节奏、旋律。对诗乐作品产生探究欲望,充分感受古诗文内容,通过图表联系作品背后的故事,学会吟诵诗乐,培育喜爱诗乐的情感。通过四步三界学习流程完成学生经验、诗乐作品与两者共情三者之间的关联,学生的学习就在“整体把握诗乐学习的全部情境”下发生建构诗乐整体轮廓的变化。

(二)诗境学堂“欣赏习得”学习策略。传统古诗文给予人们极大精神滋养。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是唯美文字,如何用音乐的语言去赏析、了解作品,与诗人感同身受、共情共鸣,在内容、形式上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运用到新的诗境中。实践可见,学生的经验习得需要调动联觉感官深度体验,在主动参与、互动中主体性显现获得感性经验。经验与新知衔接融会贯通。

(三)诗境学堂“欣赏习得”抽样式检测评价。通过问卷形式学生反向对诗境学堂“欣赏习得”课程的“喜爱度、难易度、 满意度、挑战度”等进行评价。由此创生“全面+数据”为原则的抽样式检测评价,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成效,以及跨学科在知识、技能、表现、创造上的增量,为课程的再设计与再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二、创“诗乐”韵律美:乐境学堂“吟唱续编”策略

创作从模仿开始,模仿小节、乐句旋律,最后尝试编创完整诗乐作品。编创 中探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诗乐。运用综合艺术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续编诗乐难点,对诗、乐、画、剧、型做艺术叠加,对美育创意实践和创作智慧的综合表达。

(一)在“境脉吟唱”中续编创造。古诗文短小精炼,作品依靠联想、想象,理解诗句深层含义。吟唱编创诗乐作品,建立诗乐续编思维,与同伴互相合作。运用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创简单的音乐作品,激发编曲或编词兴趣和动力;用对比、叠加等方式来编创乐句;提高改编与编创水平,提升编创乐曲与歌词的能力。设计出“四阶三诱导式”乐境学堂学习流程,通过体验、实践、共情汲取灵感并运用综合性知识与综合技能产生艺术作品。教师退位观察,当学生需要帮助时再做辅助。这对学生的计划能力、合作能力、创作编创潜能、反思能力预设更高要求,在充分操作、互动合作中获得知识与思维进阶。

(二)乐境学堂“吟唱续编”学习策略。用不同形式创情境配合表演诗乐,在表达诗乐作品情绪、情感及诗乐意境和 音乐形象时符合主题和内容,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做出适当反应。创造性学习使 用艺术表现的基本技能,音乐编配得当,编创出简单的诗乐小作品,运用合适的音乐风格表达好诗乐的内在情绪。

(三)乐境学堂“吟唱续编”差异化分层评价。聚焦学习群组为评价对象时合作学习能力、共同体学习经验分享,采用“个性+共性”差异化分层评价,小组成员的不同组合、不同职责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表现,从学生自主编创、小组续编、诗境造型三个个性维度,编创意识、编创能力、编创表现等共性的角度通过学习前、中、后期进行对比评价。

三、悟“诗乐”意蕴美:心境学堂“启迪智慧”策略

诗乐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博大精深、继承发展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诗乐学习联系自然、生活、社会、文化、历史等分析现象,从“会 ”到“慧 ”的文化自信必须从故土中汲取营养。

(一)在“境脉启迪 ”中转识成智。对诗乐具有独立思辨能力,对所选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带民族个性的诗乐 作品作出自己的评判,提升音乐培美能力,培养思维力和创造力。更多的是情感、 性格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亦学亦熏,修己利人”。在精心设置的艺术境脉下,学生自然融入故事境脉、音乐境脉和生活境脉中,学生感受、体验、联想,在和原有经验进行无缝链接后,心境学堂推进“一从二同三化 ”学习流程模式,内涵更丰富。在这些具有“画面感、既视感”的“真实”时间、空间里,感悟有依从,情感被认同,价值得内化,学生学习主动性倍增。

(二)心境学堂“启迪智慧”学习策略。对诗乐的审美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动力之源,学生读诗、吟诗、诵诗、 创乐、表达的同时挖掘诗乐音乐美:优美、壮美、崇高美、悲剧美、戏剧美,提升审美高度。美育归根结底是创造力教育、是美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教育。

(三)心境学堂“启迪智慧”激励式赋能评价。聚焦评价对象,创生“立体+发展”激励式赋能评价,评估涵盖学习主题、 学习情绪、学习方法、学习共同体、社会责任及整个活动过程的情趣评价。评价并非只在自己层面起作用,在交互中相互作用,形成多维度整体性评价结果。从“教”转向“学”的“境脉育美”塑模不是定式,而是把“零散的经验”结构化,形成理性的系统思考。境脉学习是学生学习本质的回归,育美是音乐学  习的最终目标。为提升儿童审美,将继续深度探索诗乐教学,扎实推进音乐课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李芳.基于‘依字行腔 ’规律的小学诗乐教学探究—— 以五年级‘古韵新声 ’活动课 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2021. (1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