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化班本化教育背景下的幼小衔接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3

班本化班本化教育背景下的幼小衔接模式探索

丁琦

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幼儿园

摘要:幼儿班本化教育是基础班本化教育的基础,做好幼小衔接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班本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文章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对县域幼小衔接工作现状的深刻洞察,指出了科学实施幼小衔接的意义,详细分析了面临的问题,从打通学段壁垒、强化教师培训、建立考评机制、幼儿习惯培养、心理适应、任务意识培养和思维品质培养及小学学段幼儿入学适应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班本化;班本化教育;幼小衔接;模式探索

引言

随着班本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班本化教育的期盼已经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孩子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幼儿成长规律方面看,加强幼小科学衔接,已经成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也有越来越多的班本化教育机构和家长开始高度关注幼儿班本化教育和小学班本化教育的衔接。从幼儿心理学角度看,科学实施幼小衔接有利于缓解幼儿入学焦虑。幼儿可以从心理上主动接受小学班本化教育的变化和冲击,以勇敢、自信、积极的心理状态从容面对小学班本化教育。从幼儿长远发展来看,科学实施幼小衔接有利于让幼儿很好地适应小学班本化教育。小学班本化教育和幼儿班本化教育相比,对幼儿在习惯养成、专注程度、主动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可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适应小学在各方面的要求。从家长以及社会的期望来看,科学实施幼小衔接也是回应社会关切,缓解班本化教育内卷问题的有效举措。

当前,家长对幼儿班本化教育高度关注,尤其是年轻父母对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衔接十分重视,也催生了一些所谓的“幼小衔接辅导班”。这些都过早地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为后期厌学埋下了种子。因而幼儿园和小学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班本化教育观和子女成才观,让家长不再过度焦虑,也让学习成长回归自然。

1幼小衔接适宜内容及实践研究目的及意义

理论意义—为理论研究增强实证性。通过对文件的学习研究,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准备为目标,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要素,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班本化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年龄特点,梳理幼小衔接小、中、大各年龄段目标体系,班本化教育方法及观察评估方式,弥补现有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系统中大班阶段知识班本化教育过重,小、中班实践研究较少的不足,同时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性参考。实践意义—实践幼小衔接工作,科学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能力。依托课题研究贯彻落实班本化教育部指导精神,形成循序渐进的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体系。转变传统观念,帮助教师、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在研究和实践幼小衔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能力的发展。

通过本阶段研究帮助幼儿做好社会和学习准备,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概念界定。幼小衔接:是指幼儿班本化教育与小学班本化教育的衔接。社会准备:即从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热爱集体四方面出发,扩展幼儿交往范围;丰富幼儿分工合作经验;增强幼儿规则意识,提高自觉守规的能力;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强化任务意识;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习准备:从好奇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四方面出发,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支持幼儿持续探究行为;支持幼儿专注持续完成任务的意识;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做事;为幼儿提供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保护幼儿的前书写兴趣;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引导幼儿尝试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研究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班本化教育部《指导意见》及《北京市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北京市海淀区小衔接工作实施方案》为引领,以《幼儿园班本化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为依据,以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为研究内容,旨在通过班本化教育实践研究,“探索我园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在不同年龄段适宜的班本化教育目标、内容与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我园教师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能力的提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做好充分准备。”研究目标。总目标:探索建立我园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体系,提升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能力,为幼儿顺利入学做好充分准备。子目标:探索幼小衔接“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在不同年龄段适宜的班本化教育目标及内容。形成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使教师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幼儿能在“社会”“学习”两方面为进入小学奠定良好基础,研究具体内容及策略,以研究目标为研究的具体内容,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合理的实施路径,形成实施的策略,并建立评价体系,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顺利升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幼小衔接工作中面对的问题

2.1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双向连接,所以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看一方面,应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对学生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和分析,保障学生学习个性同时,落实班本化教育内容的连续性。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幼儿班本化教育和小学班本化教育当前联系并不充分,幼儿教师为了避免“小学化”倾向严重,会故意规避超前班本化教育,但是这种班本化教育理念限制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幼儿教师对学生学习内容控制过紧,导致衔接工作不能有效进行。幼儿园需重视幼儿身心发展,因为孩子在幼儿阶段身体素质较弱,在久坐和书写上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性格发展趋势,忽略学习习惯的培养,容易使得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对幼儿的发展十分不利。

2.2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不足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班本化教育水平要求逐渐提高,许多家长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对幼儿班本化教育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过于急躁的情况。家长没有从孩子的实际情况着手,而是将眼光放在别人家的孩子上,别人学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就要学什么,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重点关注自己孩子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对孩子的精神文明建设、身心发展缺乏重视,导致孩子对幼儿学习失去兴趣。

2.3幼儿学习方式需给予相应重视

幼儿园学习也是孩子抽象思维发展的学习,例如具体形象性学习,幼儿学习需建立在经验上,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提前让幼儿识字和学习算术,但是这些内容难度较高,幼儿无法适应相应内容,导致学习过程中丧失信心,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游戏是幼儿园主要的活动形式,但是一些家长对幼儿学习方式不满意,幼儿被动接触知识内容,这样会导致幼儿学习不够主动。幼儿本身学习习惯也存在问题,影响幼儿学习效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时间观念不足,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学习,什么时间该休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缺乏重视,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作业,而且生活中对教师和家长过于依赖。

3实施幼小衔接的有效对策

3.1转变观念,明确差异

若想提升幼小衔接效果,解决幼小衔接中的问题,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正确认识幼小衔接问题,满足幼儿自我发展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幼儿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需要明确幼小阶段存在的差异。首先,学习环境的差异。对于幼儿园班本化教育阶段而言,活动室属于主要学习场所,其中需要有玩具、图书柜等活动材料,桌椅需要具有可移动性,为幼儿提供游戏、娱乐等;而教室属于小学生学习的场所,座位均是固定的,缺乏各种活动材料,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户外活动器材方面,通常是全校学生通用的,并没有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器材配备。其次,师生关系的差异。幼儿园阶段,幼儿对教师较为依赖,很少独立支配活动;而小学生缺乏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易出现压抑等情绪。再次,班本化教育内容与方法存在较大不同。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基本技能与语言能力的培养,应用的是直观教学方法;而小学班本化教育更注重学生书面语言培养,主要训练学生的文化知识班本化教育与能力,很少选择直观性教学方式。最后,生活作息存在不同。幼儿园大班幼儿更多地注重幼儿游戏与自由活动,通常睡眠时间为12小时;而小学一年级学生更加注重上课与家庭作业,通常睡眠时间为9小时。幼儿教师应充分了解两个班本化教育阶段的差异,进而科学开展幼小衔接。

3.2明确班本化教育目标,优化衔接内容

现阶段,一些幼儿园简单地认为有效衔接班本化教育属于知识班本化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幼儿教师在有效衔接班本化教育环节,需要对班本化教育目标加以明确,进一步优化有效衔接班本化教育内容,提升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效果,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这个关键阶段。第一,注重启蒙班本化教育。幼儿教师不能只是将幼小衔接视为知识班本化教育。在实际班本化教育环节中,幼儿教师需要做好启蒙班本化教育工作,重点使幼儿形成知识思维,开阔幼儿知识视野。

例如,幼儿教师应带领幼儿开展汉字启蒙班本化教育,使幼儿了解汉字的由来,使幼儿认识到汉字的意义与价值;还可开展数字班本化教育,使幼儿认识数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教授幼儿加减乘除知识。适当开展幼儿启蒙班本化教育,可使幼儿更好地向小学生活过渡,提升幼小衔接效果。第二,注重技能与习惯培养。在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环节,培养幼儿技能与习惯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幼儿园阶段的班本化教育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存在较大差异,较多幼儿进入小学后,无法很好地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主要的原因是幼儿缺乏良好的技能与习惯,无法及时适应小学时期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环节,需要重点培养有效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学习与生活技能,从整体上提升幼儿综合素养。例如,在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环节中,提升幼儿的收纳以及整理能力,如自主保管文具、收拾自己的物品;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写一些简单的数字、汉字等,在教师讲课环节可以做到认真听讲。在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前,使其掌握一些小学学习的基础技能。

3.3注重幼儿心理发展

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工作中,幼儿心理状态因素常常会被教师忽略,但心理问题会对幼儿学习效率及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较多幼儿会面临学习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并且也会因为进入陌生的环境产生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心理素质不强、适应能力较弱的幼儿而言,若无法度过幼小衔接阶段,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幼儿后续学习与发展,还会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小学学习环境,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目标。在幼儿班本化教育环节,需要定期对幼儿开展心理访谈活动,选择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对幼儿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了解,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还可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使幼儿获得定期参与心理辅导的机会,防止幼儿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此外,幼儿教师应选择多样化的主题活动,避免幼儿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重点关注幼小衔接环节中幼儿的心理状态,利用丰富的活动逐渐转变幼儿心理,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能够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精力,提升幼儿学习质量。

3.4双向衔接班本化教育,实施家校合作

首先,在幼小衔接工作开展过程中,幼儿园应与小学充分交流,通过双向沟通,实现有效衔接。对于幼儿园工作而言,主要是与幼儿共同游戏,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使幼儿掌握基本生活常识,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而小学班本化教育阶段,更加重视学生心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两阶段在工作内容及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若各阶段教学没有做到良好衔接,会对幼儿幼升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幼儿园应与小学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如可以共同开设幼升小研讨会,重点交流经验教训。对于小学班本化教育工作人员来说,需要实时关注幼儿现状,合理调整教学方针,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对于幼儿园工作人员来说,需要结合小学教学方案,实现目标一致,对幼儿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使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中。其次,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实施家校合作,重点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现阶段素质班本化教育环境下,幼升小儿童面临较大的压力,幼儿不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幼儿教师与家长应关注幼儿身心健康。例如,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家校联系座谈会,幼儿教师需要针对幼儿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实时关注幼儿心理状态,防止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出现错误引导问题;家长也需要与幼儿教师进行及时沟通,配合教师工作,共同助力幼儿成长。

3.5幼小衔接班本化教育中的提前准备

幼儿上小学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大事,除了物质上做好准备,还需营造入学之前的情景,提高幼儿对小学环境的积极性,盼着自己能够早点上小学。家长还需了解学校环境,小学学习任务是幼儿面对的主要内容,其中作业和考试内容,幼儿需提前准备和练习。学习上的准备,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得孩子接触到大量内容词汇,提高幼儿分析能力水平,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听课习惯能力,是衡量幼儿学习能力标准之一,尤其是大人和孩子说话,担心幼儿无法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往往多次重复,长时间容易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拼音内容学习,家长根据班级布置的内容,结合幼儿的休息时间,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将拼音学习提前渗透给幼儿,将拼音学习融入生活中。针对幼儿语言理解实际情况,发现孩子不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甚至是完全不做,其实存在幼儿不理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布置的教学内容。

3.6社会适应能力准备

幼儿进入到小学之后,进入到新的交际圈,表达能力是幼儿重要的学习内容,善于表达的学生能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跟教师反馈,教师才能针对性提高幼儿学习质量,获得别人肯定,幼儿也能获得相应自信。学校里有一些学生,不善于表达,导致教师和其他学生很难了解他,容易导致幼儿缺失自信心,所以教师对社会能力培养应给予相应重视。在规则意识培养和服务意识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生活上的任务,增加幼儿的执行力,帮助孩子树立相应意识内容。幼儿进入到小学学习,生活和学习上对教师和家长之间过于依赖,而进入到小学之后,生活上需要自理的情况增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改善幼儿升入小学的适应情况。

结语

以往幼小衔接相关研究更多关注如何避免幼儿园班本化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作为幼儿班本化教育实践者,当前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好幼儿阶段的习惯养成与品质培养,也要与小学阶段主动对接,将视角转向幼儿,当然,因地制宜创新幼小衔接课程、建构多方沟通合作机制、拓宽幼小衔接研究视野等,让幼小衔接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助力幼儿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蓉.幼小衔接现状与有效对策探究[J].成才之路,2023(05):101-104.

[2]于兴荣班本化教育.背景下,幼小衔接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天津教育,2022(36):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