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新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9
/ 2

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新探索

刘洪波 魏敏

三台县刘营职业高级中学校  

在中等职业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属于赏析陶冶范畴。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中职语文老师往往更多倾向于古诗词的作者介绍、内容的理解、艺术手法的分析、主题的落实、文字的背诵等方面。这样的设置,涵盖了常规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内容,也符合中职语文考试要求。

要想在这个古诗词已然成熟的教学模式里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无论对是一线老师还是教学专家,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教学的检验环节里,学生的成绩是一个具体的反应。作为一名在中等职业学校从教10余载的语文老师,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尝试着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当时学情,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的感悟。

一、站立诵读

从小学开始,我们的学生都是知道古诗词要诵读。可是,我们会发现,好多中职学生在接触古诗词学习时,第一件事做的并不是诵读,而且在诵读这一块上,我们的学生很难自然的、大声的去诵读。

什么是诵读?——这是在学习古诗词时,中职语文老师应该第一时间告诉学生的。诵读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出声音来,另一个意思就是背诵。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当学生理解了诵读的含义,那么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他们首先知道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读”。有了这一个动作,“诵”也就不远了。那么,大声诵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我的古诗词教学中,一般是把学生诵读环节就是记忆放在早自习。我所教的班级是中职升学班,在高考语文中,有一个部分是古诗词填空,这部分的答题技巧就是积累和熟记。我把诵读古诗词放在早自习的目的是为高考做常规的铺垫和练习,另外,早上是学生容易打瞌睡却也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大声诵读,有利于唤醒他们的精气神,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

在诵读的环节里,我借鉴了衡水中学的早自习诵读方法——站立诵读。记得当我第一次提出“站立诵读”时,全班同学无一没露出惊讶的眼神看着我,有些大方的同学嗖的一下站起来、有些调皮的孩子直接对我说了三个字“想啥呢!”、有些含羞的孩子扭捏着不好意思站起来。为了打破这个尴尬的局面,我站在了一个小凳子上,率先给大家示范诵读了李贺的《马诗》其五,连读了三遍。在读到第三遍时,应和的朗读声越来越大,站起来的同学越来越多。这样我们一起坚持了大概一周,同学们能做到了早自习进教室自觉站立诵读。后来在同学们熟悉了这种新的诵读方式后,我又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调整:早自习诵读25分钟后默写诵读内容,在默写环节,我会随机抽取4个同学上讲台默写诵读任务,其余同学在默写本上落实诵读任务并检查上台默写的同学是否出错。坚持了一个月,月考时该班级同学在考试默写环节的得分率明显提高。之后的诵读,基本上我划出了内容,学生都能按时按质完成,一学期结束,这个诵读的习惯就真的成了习惯。在之后的新的古诗词学习中,诵读这一个环节,学生基本都能自己完成。

二、新颖的作者介绍

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作家的介绍和普高一样是必讲部分。但是中职学生由于学习习惯的前因性,很难做到自己前期收集作家作品,形成一个系统的积累。所以,中职语文老师在这一部分的准备一直是放在课程导入之后,正文之前。常规的介绍步骤就是:作者的生平、简介、经历、作品风格等,学生一般也是这样去做笔记和记忆。但是,在后期的学习反馈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的分享,学生做了笔记、却很难把所学的常规文学常识的用词用在试题的答案里。针对这个问题,我下来询问了所教班级的部分同学,搜集了他们的学习问题。总结下来就是三个字:“不喜欢”。创作古诗词的诗人和古诗词所属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太遥远了。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历史基础较差,压根就不知道历史长河里曾经的“波涛”和“浪花”,如果老师一来就按常规的方法教学,看似学生很认真的在学,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

现在的自媒体上有很多有趣且有用的视频分享,比如在抖音上我关注了几个学习账号:国学胖老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七彩语文老师成长营、衡中那些事儿等,从这里面,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分享,我就想着要把这些有趣又有用的文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学生已经搜集了常规的作家作品介绍,已经非常完整的展示了作者简介里的知识点。我在检查了学生课前准备成果后,进行了自己的第一个尝试性讲解——板书关键词:“国民偶像”。学生在看了我的板书后,大部分人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瞬间被“国民偶像”四个字吸引了。于是我开始缓缓说道:“苏轼,苏东坡,被称作“国民偶像”一点也不为过,在当时的宋朝,妇孺老幼都能说得上他的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等。当时的人们对苏轼的仰慕相当于你们现在对鹿晗、吴磊的喜爱。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就像现在的股票行情一样,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荣誉,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泊;即可在庙堂之上高谈阔论,当仁不让,也能在田野之中结庐躬耕,自得其乐。这样的经历没有一颗强壮的心脏,不随生携带速效救心丸很难软着陆。这也是苏东坡的真我风采,所以他的诗词风格大气豪迈,才能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之作,也体现了宋朝词人的风流与寂寞。”在整段作者介绍中,我用了贴近学生的网络词汇、诙谐幽默的语言方式把苏轼的生平经历简单介绍了,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具体经历,基本能理解到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经历所感在词作里能找到贴近的词句,帮助学生更好的结合作家生平经历加深对作品主题、作家情感的理解,也能在课堂上更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开展古诗词赏析会

古有“高山流觞赴诗会”,我们有“圆桌卡片谈赏析”。意思就是,在老师常规诗词讲解之后,学生能讲自己对所学古诗词作品的赏析携手进行心得体会交流,这也是我们高教社语文拓展模块的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试着把这个环节放在古诗词讲解的第三课时,也就是教师完成课文讲解之后的一个知识巩固尝试。具体操作如下:针对所学古诗词,全班分成4----5个小组,每组各自选取一个赏析角度,比如:作者写该作品的背景、初衷、或者诗词的题目、或者诗眼、或者意象和意境等角度、或者语言运用技巧等来赏析。准备卡片赏析本,方便投影展示或者相互传阅展示,大家提前把课桌围成一个圆形,模仿古人以诗会友的方式,自由接龙谈谈各自对诗词的体会,试着感受古诗词带给现代人的穿越之美。这个环节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我们的中职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较少,感受较单薄,有时心中有所体会,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做古诗词鉴赏题时往往容易丢分的原因。但是,我试着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准备工作中,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们的团队合作分工意识可以增强,信息收集的多面性能得以体现。也许结果没有预期设定的那么好,但是走出第一步,就不会怕再走出第二步、第三步······因为,为了多收集有效信息,提高对作品的欣赏能力,就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在这个收集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再一次对作品的赏析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知。

在现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时代,单单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学生学习要求。多学习、多尝试、多接受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走的方向。时代的飞速进步,对每一位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中职教师,面对文化水平层次较普高次一些的中职学生,如何让他们能在有限的知识学习时间里,更多的接受各方面的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无疑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那么,我们自己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学生人群特点,做实时的调整和改进,才可以做到真正“育人,我们一直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