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艺术分析与聆听鉴赏——从风格和人声音色上对作品进行了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3
/ 2

浅谈歌曲艺术分析与聆听鉴赏——从风格和人声音色上对作品进行了解

                                 尚泽军

             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    044500

【摘  要】随着媒体的发达,现在越来越多的歌曲通过互联网很快都会传入人的耳朵,究竟那些是好的音乐,那些是不好的音乐,真是不好区分与评说。因为一个人站的层次和境界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他接受的音乐就一定会有差异性。因材施教、立德树人,把美育渗透到德育工作中,给学生做好引导,帮他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直是音乐老师要和学生交流、互动、探讨的话题。用故事启迪学生和创造欣赏的氛围及培养聆听的心境,并学会对所听歌曲从艺术的角度进行理解、才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适时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不断提高他们欣赏的层次,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情操才会随着他们年龄的成长不断提高,以影响改变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甚至终生。

【关键词】风格 音乐要素  有效聆听

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官能欣赏、感性欣赏、理性欣赏。

“欣赏”通常指的是对艺术作品一种感性的、非专业性的观赏,它更多地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感受,可能不需要专业知识,任何人都可以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愉悦和感动。“鉴赏”则是一种专业和深思熟虑的过程,他要求观众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背景,能够辨别和评判作品的技术、风格、创新性等方面。鉴赏注重于作品的内涵、创作意图和艺术手法,需要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才能够有较全面的认识和评价。简而言之,“欣赏”强调一个“赏”,在音乐上就是无意识的聆听,处于一种泛听的层次;“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需要仔细聆听,有意识的加以区分和辨别,并能说出它的好与不好。

对比聆听,针对同一首歌曲由不同的人声演唱,从人声音色加以对比。

今天在讲第五单元《诗乐相彰》——歌曲艺术中第九节的内容《独唱曲》。

同一首歌曲《大江东去》由(男高和男中)不同的人声演唱,从人声的不同音色及特点,不同感情处理上加以分析对比,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与理解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课上首先给学生听《大江东去》【(宋)苏轼词 青主曲】,让学生对比莫华伦与沈洋两个人的声音音色,感受他们各自的感情处理和声音特点。听后学生表述:莫华伦声音音色较高,感情豪放;沈阳的声音音色较低,宽厚,咬字清。从风格上莫华伦演唱的版本显得大气“辽阔”,但两人在演唱上遍里都带有悲壮的情绪。

课中我站在学生旁边也和学生一块感受,一会从音色上考虑,一会又从发声上考虑。听完我和学生交流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听到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谈到情绪,学生一般会从欢快、伤感、凄美等感受上切入话题,有的能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描述一段故事情景。这已经是欣赏的第一阶段---官能的欣赏。既然是鉴赏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由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结合本校学生和本校的具体的实际应在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基础上抓住契机,采用不同的方式诱导他们往严肃音乐上过渡,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让审美的视野向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

教学方式:课中聆听《大江东去》,我更侧重于让学生从背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引导,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历史背景来感受音乐。所以选用了莫华伦(男高)与沈洋(男中)两位演唱者的不同音色、不同风格和不同感情的处理,来设计“困难”让学生带着思考来聆听。

对比聆听,从不同的歌曲中找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加以分析、概括。

教学思路:课本中第二首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更多的从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上来抓,它的节奏非常的独特,学生肯定会喜欢。所以就想到了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作为一个重点,让学生先对关牧村(女中)与巴哈尔古丽(女高)两个不同版本通过浏览的方式各泛听一遍(段),再把《一杯美酒》拿出来听,让学生从风格和节奏上注意有什么相似或不同。

高中音乐鉴赏课上如何让学生学会有效聆听?

普通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课本(201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上篇第一单元《学会聆听》里的第一节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和第二节音乐情感及情绪,就告诉我们学会聆听应先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个人觉得除了对比聆听相同和不同的作品外,还可采用其它方式达到有效聆听。

1、采用熟悉的歌曲导入,先放SHE演唱的《不想长大》,告诉学生里面有段曲调来自莫扎特的音乐,再听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课上教师要巧设“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到曲调后举手示意。

2、通过抓主不同歌曲间共有的节奏来聆听所给作品。如:瞿琮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与【德】舒巴尔特作词、【奥】舒伯特作曲的《鳟鱼》。中都有一种特殊节奏——六连音。《义勇军进行曲》前奏中的三连音节奏是平行进行的 ,放《国歌》的前奏让学生感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有一段自由的前奏,旋律在主音上由高往低在一串自由的的二度级进下行式的三连音节奏中滑行到主音上渐慢停止片刻,进入欢快的节奏。这里教师可以抓旋律中的节奏引导聆听或启发学生放松身心感受旋律所带来的情景画面。

以上两种方式为什么经常使用,因为熟悉的曲调总能先声夺人,鲜明、紧凑的节奏总能给人一种警示,如《国歌》的前奏。

节奏是歌曲的骨骼,旋律是歌曲的灵魂。

学会有效聆听首先要了解音乐要素和音乐语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本身具有高低、长段、强弱和音色的物理属性。有这些基本属性相互结合,形成音乐中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节拍、力度、速度、旋律、调式、音阶、和声、曲式、织体、音色等。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关于节奏、节拍、力度、速度、旋律(也称曲调)、调式、音阶、音色等八大音乐要素,学生一般都好理解,教师稍微讲下学生就清楚了。而和声、曲式、织体三大音乐要素与前面八大要素相比较更偏向于专业方向。这块可通过听赏举例一带而过,不要做过多的阐述和解释。

反思:此处的讲解仅是启发、点拨学生的思维,而不能长篇大论的讲解,这样就与音乐课的审美方向相违背,应抓住课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多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最后在听完准备的内容后,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阅读课本上相关的音乐知识。知识是为聆听服务,聆听过程中要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意识,才会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和感受。另外课堂上老师不能占的过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时间,这样才有升华课堂和课堂创新的时间与空间。

课堂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人声的分类”(详见2019版《音乐鉴赏》课本p71)

教学后记:本节课除了听赏第一首作品《大江东去》让学生谈感受,也聆听了第二首作品《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先听关牧村演唱的,再听巴哈尔古丽的演唱。学生表述:关牧村演唱的速度慢、调较低,情绪上偏向于深沉伤感有点类似蔡琴、降央卓玛的声音。巴哈尔古丽的演唱在速度上更轻快一些,织体伴奏上更有力量,歌者在演唱上更充满着一种热烈奔放的激情,学生更喜欢巴哈尔古丽的演唱风格。《一杯美酒》在之前课上已听过并且学唱过几句,课上不再作为重点。最后把内容引到课后知识“人声的分类上”,结合学校的合唱,给学生讲点合唱、声乐知识。教师要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基础上,利用好契机渗入艺术歌曲、古典音乐后,再回归学生喜欢的音乐生活。通过一次次一节节课的磨练来引导学生、启发和改变着学生,逐渐使他们爱上艺术歌曲和古典音乐,这个过程也是在逐渐提升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