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生态文明,绘山水宏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1

筑生态文明,绘山水宏图

李秀秀    吴嘉怡

竹山县第一中学

摘要: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环保是一件大事,需要每一个小我都来参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注重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将其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相信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关键词:情感;价值观;环保意识;渗透

儒家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道家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指出:“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确,保护环境、拥抱绿色,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至关重要。放眼当今世界,水土流失、森林滥伐、洪涝旱灾、全球变暖等各种破环生态环境及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而促使其行为的改变,是每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推卸的根本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抓住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从小事做起,引领学生内化于心,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外化于行,使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一、深入挖掘教材,将生态环保意识巧妙渗透其中

高中语文教材中较多的篇幅渗透了环保教育因素,这对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个绝好的契机。教师可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环保素材,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时,我们重点分析了新月派“诗歌三美”中的“绘画美”,通过借助多媒体展示的优美画面,一方面让学生沉浸在徐志摩所描绘的康桥优美的景色当中,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景色和我们现实环境进行对照,让学生明白,优美的环境才是我们诗意栖居的基本条件。又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提到:“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在上这节课时,我有意启发学生将这篇课文与现实关联起来,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人类生存环境遭遇了全所未有的挑战,关爱自然,刻不容缓!课上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整堂课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绿色生态意识亦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重视作文训练,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是学生内在情感的宣泄。苏轼云:“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从一个人的文章的确能看出他的所思所想,反之,指导学生写作,对他们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行之有效的。

笔者所处的竹山县林深谷幽,云蒸霞蔚,这里聚仙山灵气,蕴天地精华。境内的堵河是汉江最大支流,两岸多高山峡谷,流域皆地肥鱼美,风光旖旎,真乃人间仙境。为了结合实际,我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对水质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具有一定环保价值的小论文,其中包括《秀丽古城,文明风采》、《一滴水的奇妙旅程》、《不让母亲河再流泪》等。通过作文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也从中树立起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生活,人人共享”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个个争当环保卫士,坚定不移地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渗透低碳环保意识

坚持立德树人,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我先行”义务清扫活动,学生们拿着扫帚、铁铲、夹子等卫生工具,在校园开展大清扫,师生积极践行垃圾分类理念,助力绿色发展。为了响应“爱惜粮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的号召,在假期,呼吁学生走进厨房,利用自家现有的食材,亲自操弄起锅碗瓢盆,他们或洗或煎或炒,备菜、切菜、翻炒,添加调料时更是精心拿捏。借此活动,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适量订餐、节约用餐、按需进餐、避免剩餐,倡导“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也明白了生态文明就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只有人人都做环保的践行者,领跑者,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越来越美好。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激发所有人的环保意识,就能涵养出促进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