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研究——以石桥小学扩建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3

基于儿童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小学建筑空间设计研究——以石桥小学扩建项目为例

高雅芳

陕西易通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为营造适合儿童学习的校园环境,助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文章以石桥小学扩建项目为例,基于儿童心理和行为模式对小学建筑空间设计展开研究,首先阐述项目条件概况,再根据儿童心理和行为模式分析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最后分别从内部空间设计、外部空间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三方面说明项目具体设计特点,旨在为类似校园建设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童心理;儿童行为模式;小学建筑空间设计

在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背景以及开放教育的培养背景下,当前校园空间已经难以满足儿童多样多元化的行为。小学是一个人度过童年的地方,也是从这里开始正式的学生启蒙教育,在小学校园中,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社会能力,同时强化身体,丰富头脑,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儿童所处的环境及环境中的经历越有利,获得最佳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学龄期儿童在认知、个性、生理等方面的身心发展处在一个特别的阶段时期。设计小学校园时,首先需要了解其使用主体的身心发育特点。从而设计出适应学龄期儿童的有益环境。因此,从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视角下对校园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文章提出在小学建筑设计中融入儿童心理和儿童行为模式特点,从儿童的角度分析不同建筑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建筑设计策略。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内陆地区的西安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多雷雨大风天气;秋季凉爽,气温速降;冬季寒冷,多雾、少雨雪。扩建规模为24班的全日制小学,规划总建筑面积为20955.56㎡,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3863.23㎡,地下建筑面积为7092.33㎡,可容纳1080名学生。该工程共分为4个子项,包括综合教学楼、风雨操场、门房、地下车库。主要建设内容为1#教学楼、2#风雨操场及餐厅、3#门房、室外工程及围墙大门等。技术经济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序号

项目

数值

1

规划净用地面积

10362.65㎡

2

总建筑面积

20955.56㎡

3

地上建筑面积

13863.23㎡

4

地下建筑面积

7092.33㎡

5

容积率

1.34

6

建筑密度

33.56%

7

绿地率

35.00%

8

建筑防火类别

多层公共建筑

9

耐火等级

地上一级

地下一级

10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11

地震基本烈度及设防类别

8度、乙类

12

结构形式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二.儿童心理和行为模式下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策略

1.儿童需求分析

(1)儿童的身心尺度

儿童是一类相对特殊的群体,不同年龄段的人体身高尺寸差异很大,其心理尺度与成人也有很大的差异,有其特殊性。儿童更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能够对空间保持新鲜感,且有一定的领域感与隐私感。通过合适的尺度能带给儿童安定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对于空间尺度感受都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学生(1~3年级),其身形较小,对于空间尺度的需求也较低,小空间尺度可以给其安全感,对于中高年级(4~6年级)学生,身体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其需要的空间尺度以及空间包容度更高,因此在设计建筑时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尺度,保障需要满足儿童高度的地方,如门,窗,护栏等,需要按照儿童尺度最高标准设计,对于有身体某些活动部位决定的空间,如洗手池,台阶,门把手等部位,需要根据儿童使用最小标准设计。

(2)儿童行为模式特征

小学阶段的孩子此时正在形成独立的个性,易受外在环境的干扰。内心有与同伴交往的欲望,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但同时又十分敏感,容易受到伤害。

儿童的行为模式可分为:观看,参加,退避,隐蔽四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相互联系且对应着不同的空间场所类型,且其行为模式具有较强连续性。儿童行为的特性有:私密领域性、求知探索性、同龄聚集性。

(3)儿童行为模式类型

儿童行为模式类型可以分为:个体行为、小规模团体行为以及大规模公共活动行为。此外,儿童的身心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可以根据低、中、高的年龄划分将童年期儿童的行为类型分为:低年级行为活动(1~2年级),中年级行为活动(3~4年级),高年级行为活动(5~6年级)。

2.儿童心理需求与行为模式下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原则

(1)舒适安全性

公共活动空间的建造尽可能与教学空间融合,或者是将公共空间与其他主要交通流线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学生的沟通交流行为发展不受干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尺度适宜性

小学的课间活动只有10分钟,活动空间一旦与教室距离远,儿童便会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游戏,会给他们的组织活动造成影响;走廊是衔接各个教室和辅助用房的交通空间,自然凝聚许多人流,为了保障走廊宽度合适,在达到流畅的情况下,必须要设置充足的空间方便学生沟通、活动,而且这些区域空间要与过道相互融合,随之在实践中能产生许多的事件可能性,为儿童的健康交往创造有利条件。

(3)场所多样性

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基本功能是为了满足师生日常学习与生活需求,为各项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不管是对普通教室还是专业教室空间布局,必须要侧重考虑空间特点,确定课程特征、教学需求,这样才能保证不同教室内部的空间尺度规划以及功能设计符合实际,尽可能的彰显应用价值。

(4)空间舒适性

小学建筑的空间布局对整体的建筑效果存在必然联系,以光环境、色彩、材质等要素作为设计内容,营造和谐良好的舒适教学空间氛围,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起到积极影响。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为他们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给予空间,而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身于各项教学活动当中,逐渐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也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刺激,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儿童心理需求与行为模式下小学校园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1)水平向空间

连廊:对廊道内外界面的局部拓宽,增加外挑平台以及内凹界面,为儿童行为提供场所,并给予儿童个人领域性空间;适当采用曲线、折线形式廊道,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廊道可兼顾校园看台和增加校园趣味感。在廊道中增加活动节点,提供儿童嬉戏的空间,提供更多休憩活动空间。

过厅:厅空间为整个水平交通空间的节点枢纽,承担着联系各个功能空间的作用,因此应该与各个功能保持良好的可达性。厅空间不宜过于闭塞,可以增加光环境处理以及界面的通透性,提升儿童在其中发生行为的积极性。小学校园中的厅空间主要使用对象为儿童,其空间尺度感应该较小。在厅空间设计中,可以采用一些手段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如部分区域增加台阶踏步加以限定,界面的颜色差异性处理,增加凹空间,打造次一级空间等。

(2)垂直向空间

楼梯:小学校园中楼梯的主要使用对象为儿童,其安全意识达不到成人要求,因此在转角处作平滑处理,对于平台窗台,也应该适当降低高度,以做到舒适适用,对于楼梯的宽度应结合实际使用流量判断设计。楼梯包含有平台空间以及梯下空间,这两个空间容易引起儿童的驻足游戏,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提升整体趣味感。如增加楼梯平台的样式,如平台外挑、平台拓展等,楼梯的梯下空间也可以设计成儿童躲避游戏的空间,以做到合理利用。

坡道:利用校园中地形差异,可以将其利用形成趣味坡道,可以保留原有绿植与土壤,为儿童打造有自然气氛的场所。对于其交通作用的坡道,应该注意其边界的处理,保证面对高差时儿童不会出现安全问题,且可以考虑如何使用高度合适的下层空间。

台阶:由于台阶的变化性,其对于儿童的吸引力较大,因此中庭,门厅等部位,可以扩大踏步宽度,提升整体规模,形成可容纳儿童坐下休息、阅览、交谈以及其他组团交流活动的场所。台阶是一个有高差的空间元素,扩展形成休息大台阶,其材质可以采用木质等柔性材料,以便吸引儿童进行相关行为,同时保障儿童的安全性。

(3)架空空间

底层架空能使学校公共空间的层次变得丰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空间形式,能起到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可以提高空间的活力,增加儿童对空间感知的趣味性,并为学生的户外活动增加更多的公共空间,且能丰富建筑立面效果。

4开敞空间

庭院:布置植物、微景观等自然元素,激发孩子好奇心探索自然,让孩子们寓教于乐;通过不同形状、色彩的铺地起到引导儿童流线与行为的作用。

中庭:在校园中庭中,可以通过顶部天窗的形式以及良好朝向,给儿童打造独特有趣的内庭空间,吸引儿童聚集;同时中庭空间的开敞性也可增强儿童的视线和行为交流。

广场:建筑自然围合形成广场空间,在广场内设置各种游戏设施,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以拉近孩子们的距离,激发孩子们之间互动、交流的欲望,可以活跃广场的活动氛围,有效避免空间闲置的现象。

三.项目具体设计

1.内部空间设计

(1)宽走廊

根据《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规定,外廊不小于1.8米,内廊不小于2.4米,但是大多数校园仅取最低宽度,不利于儿童行为开展。在本项目中连接普通教室的走廊设计净宽度3.10米,便于儿童在走廊中开展课间游戏活动,方便学生沟通、交流。

(2)过厅

在建筑中设计转角空间及引入直线的变化,能让孩子们在散步时不知不觉地感觉到空间的改变,也能有效地降低空间的视线盲区,从而提升空间的利用率。见下图(左)。

(3)中庭

在建筑中设计有3层通高的中庭空间,曲线型的外挑平台空间让孩子们在散步时不知不觉地感觉到空间的改变,也能有效地降低空间的视线盲区,从而提升空间的利用率。中庭空间一侧临外窗,三面由1.5米高曲线型栏杆围护,利于不同层不同级学生之间的视线、语言交流。便于儿童开展观察、驻足个体行为、参加小规模团体行为活动等。如下图(右)。

IMG_256
IMG_256

(4)室内色彩引导

在本项目中,综合教学楼每层采用一个主题色,如一层、二层、三层、四层分别以绿色、橙色、蓝色、紫色为主色调,既能活跃空间氛围,又能与每层过厅空间的文化主题相契合。教室门内和走廊位置选用单一颜色+局部跳色的色彩设计,用于降低空间颜色设计的饱和度,避免儿童出现视觉疲劳。

学习区域以白色为主,白色能很好地营造学习氛围。局部鲜艳颜色的点缀可以缓解儿童的视觉疲劳,并加强大面积白色填充的综合反射作用,

餐饮区域以橙色的暖色调为主。根据儿童心理和行为研究可以得知,暖色调能很好地激发儿童运动和进食积极性,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运动氛围和轻松自然的就餐环境。

(5)楼梯

在本项目中设置的楼梯在满足人流股数的要求下,尽量选用大宽度的通行空间,满足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也利于学生利用楼梯间作为交流空间,满足同龄聚集性活动的需求。

2.外部空间设计

(1)设置连廊

在1#和2#楼之间设计连廊,将教学楼各部分串联起来,增加了空间的开放性。并在客观上增加了学校文娱活动及展览展示空间。满足了儿童对竞赛、游戏等行为 和心理的需求,增添了校园空间的趣味性。

(2)底层架空空间

设置集休闲、阅览、讨论、展览展示为一体的复合区域。利用架空层廊柱、台阶分割,可设置半室外画廊;临近墙面的位置设置校园文化展示区;为儿童创设休闲娱乐空间的同时,也使空间的创设自带学习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自然融合。

(3)屋顶空间

在现有学校用地利用率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提升屋顶空间的利用率。对于处在顶层的学生来说,课间前往屋顶活动比前往操场等地面活动场所更加便捷。利用顶层露台,可以对地面对公共活动空间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

(4)入口广场

本项目在校园入口处设置广场,在有限的用地中实现最大功能设计,不仅能为儿童上下学提供活动场地,还能满足运动会、年级大会等集体活动的需要。

(5)庭院空间

本项目在综合教学楼的西侧设置内庭院,满足教学楼日照要求的前提下,为儿童学习之余提供放松和游戏的空间。内庭院中设有品种丰富的植物、休闲椅等,方便儿童嬉戏、放松。

3.景观绿化设计

在本项目设计中,校园庭院绿化主要是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氛围,让儿童能接触和感知四季变化。选择了常绿灌木树种,同时避免高大的乔木影响教学楼自然采光和通风;考虑植物的安全性,避免引入有毒、带刺、有刺激性的品种,应尽可能选择完全无害的品种;考虑选用适宜本地生长的树木花卉,如桂花、樱花;考虑植物的多样性,有主要体现在颜色、品种、季节性三方面,让学生在校园亲近自然的同时学习自然植物知识。因此,项目在东侧室外场地中设有植物林,作为学生课外实践用地,利用娱乐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结语

文章从儿童心理和行为模式角度对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展开研究,结合儿童成长特点进行建筑设计,使小学校园建筑空间功能进一步优化完善,给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重视每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差异,为未来小学校园建筑空间更加精细化的设计提供借鉴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易通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逸恒. 儿童行为模式视角下小学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21.

[2]宋子豪. 基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小学建筑设计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3]王亚菲. 基于儿童心理行为模式下的小学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 2017.

[4]曲金泽. 基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小学建筑设计研究--以龙南思源中和分校为例[J]. 住宅与房地产 华中科技大学, 2021.

[5]田若楠. 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