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趣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7
/ 2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趣味性"

陈世鹏 

漳州市仙景小学  363000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组成部分,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意识的增加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性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能力,本文阐述教学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内涵,分析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凸显教育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性、趣味性

前言:现代教育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兼具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课程性质。基于此,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深刻及全面的探讨,促使他们在其中获得语文知识及相关学习能力,凸显学科性质,此为语文教学的教育性;教师还应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趣味性元素,如,在课堂中渗透故事或游戏元素等,如此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此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下文主要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凸显教育性和趣味性。

一、教育性及趣味性的内涵

  1. 教育性内涵

教育性是任何学科的首要属性,指的是教师应当在学科教学中将该阶段教材中包含的语文基础知识及教师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延伸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科学习,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及学科学习能力的目标。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来讲,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呈现语文基础知识、渗透语文核心素养元素,引导学生对这些元素或知识进行深刻的学习和探索能够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及核心素养,即是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1. 趣味性内涵

“趣”之一字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力推动力,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成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即已成功了一半。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内涵指的是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点及学习认知规律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他们感兴趣的元素,使整个语文课堂更符合学生的兴趣与期待,使他们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把语文学习兴趣延续下去,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元素包括情境元素、竞争元素、故事元素、游戏元素等元素,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相关元素。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凸显教育性和趣味性

  1. 教师应强化自身教育性及趣味性教学理念

教师秉持的教育理念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重要前提,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凸显教育性和趣味性就要明白什么是教学教育性及趣味性,就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价值,从而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凸显教育性和趣味性。首先,教师应当加强对新课改教育政策及小学语文新课标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坚定的树立学生为本理念;之后,教师可基于学生为本理念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与期待,从而有意识的满足学生趣味性学习需求及实效性学习需求(即语文教育性需求),基于学生需求构建具备充足英语基础知识、充裕探索空间及十足趣味元素的语文课堂。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网络、书籍渠道,与同事交流学习方式等加强对语文教学教育性及趣味性的价值了解及实施途径,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构建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语文课堂。

  1.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师构建语文课堂、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中往往包含着最贴近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认知特点的元素,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性与趣味性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避免出现“抱着珍宝不自知”的现象,应当对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的研习及深刻的挖掘利用。从构建教育性与趣味性兼容式语文课堂角度出发,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充分解读,从中提炼出教育性与趣味性元素,一般来讲,教育性元素即是与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习能力等有关的元素,趣味性元素即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

以《不懂就要问》为例,该课文中包含的教育性内容包括陌生词汇、段落大意、文章描写手法、课文中心思想、课文创作背景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渗透以上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深刻探讨与学习,强化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该课文作者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以巧妙叙述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不懂就要问”的求学精神,教师可将课文中的故事性元素提炼出来,在课堂导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课文,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

  1. 以趣味性的方式呈现教育性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教育性与趣味性应当兼容,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呈现出教育性,包含充实而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形式应当充分呈现出趣味性,包含较多趣味性元素,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探究空间,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是充满乐趣的,从而持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其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教育性、趣味性兼容的语文课堂模式时可选择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将课文包含的语文基础知识、故事脉络、文章中心思想等教育性内容渗透到颇具趣味性的思维导图教具之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模拟人脑活动的可视化图形,而本篇课文中包含着较多逻辑元素,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课文学习与思考。如,教师可带领学生按照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梳理故事脉络--归纳中心思想的逻辑顺序进行学习;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带领学生逐步思考和推导“为什么青头建议红头待在牛肚子里不要动?(答案:等待牛反刍的时机。)”“最后红头成功得救了,获救过程中他们利用牛什么样的生理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课文相关的语文知识,能体会到推理乐趣,能发展自身思维品质。

  1. 借助语文教学情境兼容教育性与趣味性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素养是在不断的学习经历中逐渐建构与形成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兼顾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语文课堂深入探究之中,以为学生创设更加深刻和有趣的学习经历,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快乐的学习中收获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教师可尝试寻找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将语文教育性内容及趣味性内容都置于这一教学模式中,当前阶段,情境课堂、合作课堂等都是较为适宜兼容承载教育性内容及趣味性内容的教学模式。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教师在相关教学过程中即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课文中蕴含的人生价值观及人生哲理。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这些小组以旁白+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课文朗读,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小猫、老母鸡、小蜘蛛各自对老屋有什么需求,他们的需求与老屋的人生价值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老屋一直没有倒,从而促使学生在新颖有趣的学习方式中迅速掌握课文主旨思想。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该古诗不但辞藻优美、对仗工整而且包含着真挚的情感,小学生情感感悟能力较差,教师在相关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构建课堂情境,向学生播放诗人王维在家乡与众多兄弟共同生活的画面及王维年仅十七岁,独自在京中求学重阳节垂泪思念兄弟共同生活时的场景,学生沉浸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能够真切的感觉到诗人独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亲人的热切情感,从而提升学生情感感悟能力等语文素养。

结语: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实现教育性及趣味性的兼容,教师可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元素,可借助趣味性教学模式为教育性学科内容的载体,应引导学生深入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学习经历,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文献参考:

[1]石蕾.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趣味性"[J].智力, 2023(26):80-83.

[2]王冬花.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3(4):130-133.

[3]冉喜凤.谈如何兼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趣味性[J].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