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术游学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大丰瓷刻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4
/ 2

非遗美术游学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大丰瓷刻为例

倪雅玟王子彤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  2241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丰瓷刻—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路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策略下,非遗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重要资产。研究对大丰瓷刻传统工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挖掘了其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与挑战。本研究提倡"非遗美术游学",将非遗保护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开发新型的乡村发展模式。探讨数字化转型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旅游和文化传承,打造具有内生动力和经济活力的乡村发展闭环系统。通过案例研究、文献回顾及政策分析,本文旨在为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大丰瓷刻;非遗保护;美术游学;文化传承;经济发展

1.国内外现状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体制机制改革和金融政策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乡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三农”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2019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9-2035)》发布,明确提出将非遗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深度挖掘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和作用。在近期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了对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视。报告提出了加强非遗保护、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战略方向。因此,将大丰瓷刻技艺融入恒北新村振兴发展,正是对这一呼吁的积极回应,有助于实现政策目标和社会发展。

在此背景下,“非遗美术游学”作为一种创新的地方发展模式开始受到关注。通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也为传统艺术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非遗美术游学能有效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推动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并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可行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发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国际社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各国在遵循公约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适合本国 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策略。大丰瓷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潜力。结合“非遗游学”,不仅在国内外推广这一独特工艺,还通过乡村新型发展模式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1.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评估大丰瓷刻传统手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识别和映射出它在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丰瓷刻传统的保存与现代传播策略,畅想其与乡村经济、文化振兴相融合的未来路径。针对现实中大丰瓷刻传承的多项难题,本调研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策略,不仅包括对现有传承模式的优化建议,也将探索新兴趋势下的创新路径。[1]

此项目研究不仅对大丰地区的文化自信及文化影响力提升具有深远意义,也为乡村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转型、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了实证研究支持和策略参考,进而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领域。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以加强非遗保护、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为高度目标,借助市场调研、问卷分析等综合方法的运用,所得研究成果将有力促进当地优秀非遗文化的繁荣昌盛与传播赓续,为地方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策划并发展“瓷印乡风”非遗游学项目,提供多维度的文化旅游和教育体验,从而激活与瓷刻相关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活力。通过整合教育、旅游、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自然闭环、内生动力强、具有文化吸引力和经济活力的微循环体系,不仅保护和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推动当地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 文献评述

在理论分析领域,王振艳,李佳蕊在《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一文中指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独特要素,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多维价值支撑。为了充分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应从机能、机理、机制三个维度,系统地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和治理方面的独特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运行机理基础上识别其现实瓶颈,从而对症下药,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政策供给机制。刘知宜等在《乡村非遗如何拥抱市场,赋能乡村振兴?》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乡土文化,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的具体体现。乡村非遗凝聚着数千年乡土文化的精粹,也蕴含着乡村振兴的密码。  

而在实践层面,邓梦在《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绵竹年画为例》中以绵竹年画为例,客观分析绵竹年画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绵竹年画在人才培育、文化自信、产业创新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既有助于更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助于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郑黎明则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以粤港澳大湾区小楼非遗传承发展为例》一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化乡村建设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新方向。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承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仅可以提高非遗传承的创新性,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展示,还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

  1. 路径探索

非遗美术游学作为一种创新的地方发展路径,融合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它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种新模式,通过结合观光旅游与文化教育,激活当地非遗资源,带动经济和文化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2]

非遗美术游学项目将帮助游客深入了解并体验大丰瓷印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使其不仅仅限于展示和欣赏,更能够通过亲身参与工坊活动、制作体验等形式增进对手工艺文化的认识与喜爱。这种互动型的旅游体验能够提升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加对该地区其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同时,结合教育资源,开发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旅游产品。[3]通过组织学校教育旅行、研学旅行等,将非遗教育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仅培养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鉴赏能力,更为非遗传承培育了新生力量。 综上所述,"非遗美术游学"能够为乡村建立一个文化吸引力强、经济活动频繁的自我促进型闭环系统。[4]通过现代旅游业与非遗保护的结合,激发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借助数字化手段,让这一古老艺术在21世纪焕发新生。从而为乡村振兴开拓新领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提升。

[1]邓梦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绵竹年画为例    [J].  村委主任,  2024,    (02):  12-14. 

[2]贾东水,高娃基于新发展理念的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吴桥杂技为例    [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  (04):  16-21. 

[3]曾博伟,李柏文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选择与措施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0  (05):  52-54.  DOI:10.13727/j.cnki.53-1191/c.20230831.004.

[4]徐昕,黄小榕非遗就业工坊赋能乡村振兴研究——以广西乐业县磨里壮族纺织工作坊为例    [J].  百色学院学报,  2023,  36  (01):  83-91.  DOI:10.16726/j.cnki.bsxb.2023.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