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9
/ 2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

牟晓莉

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海南 五指山  572299

摘要:目的:探究了在心肺复苏急救中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进行院内心肺复苏急救的4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对照2组,每组各20例。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式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应用监

测呼末二氧化碳治疗。结果:组间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在30min时的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显著较高(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急救的患者采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较高,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肺复苏;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抢救成功率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情况往往极其紧急且危险,患者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疾病,病情的恶化速度极快,需要立即进行有效的救治措施以减少伤害和改善预后。在这种情况下,抢救的及时性至关重要。一旦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即使是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也难以逆转患者的状况,从而增加了死亡率,降低了救治的成功率。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对于恢复血流、维持生命至关重要。心肺复苏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迅速识别出心脏骤停的征兆并立即开始行动。通过一系列标准的操作流程——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使用除颤器等,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心循环,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生命支持[1-2]。此外,复苏后的患者还需要接受适当的治疗来恢复气道功能和供血系统,确保他们能够重新获得氧气,避免因缺氧而进一步损伤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而预估终止心肺复苏时机,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有效率而言极为重要。基于此,现对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进行院内心肺复苏急救的40例患者,起始时间为2022年1月,终止时间为2023年12月。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对照2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均值为(56.5±15.5)岁;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均值(53.7±17.5)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专业的心源性心搏骤停心肺复苏。

排除标准:中枢精神系统疾病或中枢神经障碍疾病者;语言沟通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立即对患者进行徒手心脏按压,按压频率100次以上/min,按压深度为≥50 mm,按压与放松比例为1:1。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停止胸外按压50s,判断气管插管插入效果。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必要时可配合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推注、电击除颤等治疗方式。

观察组在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通气后,监测呼末二氧化碳。通过呼末二氧化碳波形判断气管插管位置,胸外按压过程中观察波形及压力值,调整按压的部位及深度。

1.3观察指标

(1)心肺复苏成功率:经心肺复苏后,患者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持续时间超过6h,即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

(2)对两组患者抢救复苏后10min、30min的呼末二氧化碳水平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x2对其结果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对其结果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对比

组间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

表1:心肺复苏抢救情况对比对比(n,%)

组别

n

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对照组

20

16(80.00)

观察组

20

17(85.00)

x2

0.173

P

0.677

2.2呼末二氧化碳水平对比

10min时组间呼末二氧化碳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30min时观察组呼末二氧化碳水平显著较高(P<0.05)。

表2:呼末二氧化碳水平对比(,%)

组别

n

10min

30min

对照组

20

5.42±0.55

27.51±3.37

观察组

20

5.54±0.56

36.71±2.21

t

0.684

10.209

P

0.498

0.000

3讨论

心脏骤停患者如不能得到及时的恢复,将对其各组织功能造成严重的破坏,可引发其他病症,甚至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3]。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心肺复苏患者实施了呼末二氧化碳检测。结果显示,组间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在30min时的呼气末二氧化碳水平显著较高(P<0.05)。人体维持其正常生理机能的过程中,呼末二氧化碳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不仅取决于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多少,还受到肺泡通气功能和肺部血流量的共同影响。当患者的肺部血流量不足时,这一低血流量状态可以作为反映肺部气体交换效率及血液流动情况的一个间接指标。特别是在心脏骤停发生时,呼末二氧化碳的水平变化与心脏输出的血液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施心脏复苏时为了保证大脑的氧气供应,医护人员会采取机械通气来辅助恢复肺功能

[4]。这一治疗手段往往导致肺部处于低血流量而高通气性的状态,因此,呼末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出现显著下降。如果机械通气的参数设置得当,比如流量、频率和潮气量等都控制得较好,那么呼末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就能够直观地反映心排血量的增减以及心脏复苏治疗效果[5]。临床实践中,通过密切监测呼末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情况,医生可以对心肺复苏的效果进行更为精确的预测。这种监测方法不仅有助于及时调整复苏策略,还能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因此,在面对心脏骤停等紧急医疗情况时,精确测量并理解呼末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结合以上的分析内容,可见对心肺复苏急救的患者采用呼末二氧化碳检测有重要意义,对心肺复苏有重要指导价值,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高,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素云,张委威,邓敏婷,等. 呼气末二氧化碳联合脑组织局部氧饱和度的监测在体外心肺复苏患者对心肺复苏质量和预后的临床评价意义[J]. 药店周刊,2022,31(8):50-52.

[2] 徐伟,林文风,张洪辉,等.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于心肺复苏及预后评估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23,38(24):32-36.

[3] 邹洋洋,陈婷,姚莉. 心肺复苏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J]. 中国基层医药,2023,30(5):714-718.

[4] 卢安阳,吕汝琦. 呼气末二氧化碳动态变化与亚低温治疗的心肺复苏患者神经预后的关系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2022,23(8):548-552.

[5] 吴超,游萍,姚成洲,等.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心肺复苏患者抢救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2,9(3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