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0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路径研究

罗犀 温岚

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  614500

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但随着社会变迁,众多异国文化的涌入对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产生了冲击。在异域文明的浸润之下,中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逐步淡忘了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开始对本土文化持有一种淡然的态度。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了《关于落实传承和发扬中华杰出传统文化工程方案的建议》以及《全国第十三个五年文化改革创新规划纲要》,均明确指出应促进中华文化精髓进入学校教育领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所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进常规的教育过程中,唤起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经转变为现阶段汉语课程的一项关键使命。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入

引言:语文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与文化修养,具有鲜明的文化艺术属性和实用性质。小学语文教师在施教时,不仅需向学生灌输学问与技巧,而且应当在此之上增进他们的文化素质,并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缩短文化与语言之间的间隙,为学生的综合成长打下稳固的基础。目前,多数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偏重于常规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领悟,这种做法并不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挖掘语文课本里深植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旨在完成传统文化的承接、提升与演进。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传统文化乃中华族群之文化珍宝,亦构成吾国文化不息向前之根基。语文课程在小学层面上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方式。鉴于此,小学语文老师需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教学的各个方面,并指导学生将其逐步应用到个人的日常实践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此关键时期,有必要引领学生深刻理解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培养他们正确认识国家、形成健康的人生和世界观。再者,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能极大开阔学生的语文教育视界,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之久的文化涵盖极广,地方性文化风貌各异,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遗产,学生能显著地充实其文化素养。融入古典文化元素至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能营建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同时将中华文化遗产纳入课堂,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提升对学习的热情,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与丰富,进而增强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路径研究

1.研读教材,设定传统文化渗透路线

在钻研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小学语文课本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解析课文时应调整认知角度,深入提炼传统文化精髓,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积累更多资源。古代文明包罗万象,无论是孔孟之道、法治之术、墨辩之学、修心之道、经典著作、诗歌佳作、音乐盛唱、戏曲流传、民族旋律、曲艺表演、山水画卷、字迹篆刻、楹联巧对、谜语趣味、俗语趣谈,种种这样的元素经常出现在我们学习的语言文字课本中。老师若刻意深入阐释整合,自会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启蒙,同时也会种下他们对传统文化热爱的种子。传统文化无远弗届,老师在启动课程时,需深入阐释教学内容,寻求恰当的教学着手之处。在授课统编的“三首古诗”这一课时,老师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播放工具回放背景音乐和朗读音频,学生们着手进行模仿性阅读的学习活动。在进行模仿阅读锻炼之后,引导学生们进行分组朗诵竞赛,并向他们传授朗诵的技巧,帮助学生们把握诵读的韵律,并明确朗诵时的强调音节。语文老师为了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了解,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山行》中的“陕西吟诗调”声音素材,使得学生在聆听之际,对经典诗歌吟咏获得了更新颖的理解。老师采用朗诵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启迪,通过播放带音乐伴奏的朗读录音来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诵读学习环境。尤其是通过精心策划比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参与中收获更加活泼的知识理解。教员深入解析课本内容,并采用“陕西唱诵风格”来引导,为学生提供了更新颖的理解。这显然是传统文化继承成果的体现。

2.从国学经典入手让学生受到优良传统的熏陶

传统国学构成了语文教育的根本活泉,其经典著作亦代表了中华民族五千载辉煌历史及其卓越遗风的核心所在,乃是犹如璀璨曙光般熠熠生辉的华夏珍宝。融入国学精华于语文课程之内,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文学造诣与涵养其文化素养。古今名言默默地在人们心中施展其影响力,塑造着学生们的言谈举止和心智成熟。于是,在常规的教学活动里,我们不仅可以依靠课本上的经典文章,还能举办聚焦“传统国学经典朗诵”的文化教学活动。透过吟咏《三字经》,指引学生涉足并领会那些传世的优秀传统著作,持续强化对华夏传统美德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透过吟咏《弟子规》,使学生与经典作品为伍、与古代圣贤为伍,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协调生长;透过吟咏《唐诗宋词》,使学子开阔知识视野、体验中文魅力、涵养文学兴趣、增进学习功底,为日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优化教学模式用文化特色吸引学生

引进场景仿真技术,允许加入笛声鼓点伴奏的竹竿舞,让学生体验到传统艺术的魅力。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领略和理解中国传统古典诗文中的节奏和深意,把握其精髓。假若在小学语文课堂里,向学生们解析经典老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身处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这一句。明白远方的亲人攀登至峻峰,四处插满了茱萸却总缺少他的身影。结合传统节气文化和习俗向学生解读这首诗是可行的。古代风俗习惯持续传承并保持其固有的稳固特性和深刻的民族特色。在进行小学层面的教育过程中,融入这些文化元素,让学生们在校园教育之外,能广泛接触并主动探索国粹之美。同时,激发学生们利用空余时间去阅读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小学语文课程里,针对王安石创作的《元日》这首诗词之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语文老师可以向学生深入阐述春节的传统习俗。

4.利用寓言故事,实现趣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的接受度是最高的,在学习寓言故事时更能体现自身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日常的寓言教学中,通常是简单描述了故事内容并没有使学生了解到故事中体现的传统文化,没有达到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寓言故事的趣味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可以运用情景模式使学生投入到寓言故事中,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自己思考,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以此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升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模式使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课程内容。使学生充分投入到课程中,理解课程所表达的教育意义并将寓言故事中表达的育人理念循序渐进地带入日常生活中,使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影响到学生的思想。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传承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故而推广和继承这些杰出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代教育追求的关键目标之一。语文老师不仅需向学生灌输智识与技艺,亦须引导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底蕴,并在此之上培育其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盛誉,数千年流淀的文化精髓显然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理想素材。特别是其中包含的如积极向上与谦虚谨慎等高尚德行,故在文化底蕴浓郁的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显然可以为教学过程注入生机,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良特质及汉语学问的深层意义,从而为其全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2):163-164.

[2]万亚清.探讨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