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与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1
/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与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研究

蒋坤

南充市石油南路小学

637000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一种交流活动,师生间始终存在着沟通:提问间的口头沟通,黑板上的书写,更多的是肢体语言,如表情,手势,眼神等。在交流过程中,师生之间必然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并自然地互相传达。这样,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才能得以实现。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情感交流;学习动机

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师生情感交流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被教师理解,关怀和鼓励,那么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对教师有正面的情感,这样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正向情感,才能更好地推动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师生情感交流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体会学生的独特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沟通是唤起学生情感认同,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如果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未顾及学生的初始水平、真实的心理状况,那么学生可能会进行与课堂教不相关的活动,或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愿参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文学创作比赛、语言表达展示等活动,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大胆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学生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去理解,去积累,去运用,去拓展,去提升自己的语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情感交流,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1]

二、开展师生情感交流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够完善,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性较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的认知层次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分阶段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在学生的各个发展时期,循序渐进地进行师生情感交流,保证学生能完全了解并接受所学的知识。

三、基于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加强对语文美感的鉴赏

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的美,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在美的熏陶下,逐渐形成鉴赏美和追求美的崇高情操[2]

首先,要发展学生对语文美感的鉴赏能力。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由于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等特点,从感知语文事物到进行想象、创新等思维活动,都要经过相当的毅力与努力。由于学生认知的差异以及自我意识素质的差异,导致了其对语文学习困难的应对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恰当的鼓励、引导和帮助,才能使其顺利度过难关。教师要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名著推荐给学生,并让他们在课上高声朗诵。或许他们能够感觉到文章中的美,然而如果教师不及时着给他们讲解,他们就不能把它表达出来。在不同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意志品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审美教育要把握好这个黄金时期,培养师生的情感交流文化。情感的直接作用对学生的品德也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学的魅力,常常不能由学生自己去体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色彩鲜明的素材,从审美的视角去激发学生的心灵之美,使他们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增进语文的美感。而对山水田园诗的评价,由于距离太过遥远,让学生难以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美,更难以领略其神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角度,转变其美学导向,用画面、文字和音乐去唤起他们内心深处那朦胧的牧歌之美。

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清平乐村居》为例,该诗中描写的乡村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作者描绘了村庄的景象,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乡村生活充满诗意,宁静和谐,空气中弥漫着清香。人们在田里劳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这里没有繁琐的仪式和世俗的纠葛,只有简单的幸福和平静的生活。

2.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传递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教师在教室里所用的语言比较冷淡,比较模糊,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语言与艺术的应用,要把师生情感交流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比如,在给学生讲解《观潮》时,教师要用激昂的语气朗读,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想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现潮水涌动的场面。通过观看,让学生体会到潮水的壮观景象,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审美教育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它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对人的审美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

3.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不同,要有针对性、有个性地进行心理辅导。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因此,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对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抚慰、鼓励。而对于有太多自我意识和坏习惯较多的学生,也不能太过宽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师生情感交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可行的。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以学生为本,全面地对教材进行学习,掌握好教材的各个环节,构建一个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尽力创造一个温暖、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发展个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合理发掘课文情感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大部分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比如部编版四年级课文《小英雄雨来》、《芦花鞋》等,这些作品中都含有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念。《三月桃花水》《乡下人家》等课文,都体现出了田园生活的无穷之美。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科书,掌握教科书,并且在教科书的特征基础上探究情感因素。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牵引学生的情感琴弦,让他们可以把握住作者在作品中的感受与意向,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比如去听,去看,去感受,用可视化的思维去感知、感受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心境。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之美,体会人生的悲欢离合,体会语言的无限奥妙,从而触动他们的内心,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只有在对教科书持正面态度的情况下,教师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减少繁琐的讲解,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师生情感交流进行研究,既要对学生讲道理,又要用情感去打动他们,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施小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3,(18):95-96.

[2]王向丽.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26):62-63.

[3]马福龙.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0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