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蒙互译中的语法结构转换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4
/ 2

汉蒙互译中的语法结构转换研究

格根哈斯 王通拉嘎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017000

摘要:汉蒙互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法结构的转换研究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两种语言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汉蒙两种语言在互译过程中语法结构的转换机制,分析汉语与蒙古语在句法、词法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汉蒙互译中语法结构转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汉蒙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汉蒙互译;语法结构;转换机制;翻译策略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不同语言体系与文化实体间的互动日渐频密,翻译作为沟通的媒介,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证自明。具体而言,汉语与蒙古语分隶两大语系——前者归于汉藏语系麾下,后者则属于阿尔泰语系范畴,二者在句法构造上展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因此,深入探讨汉蒙互译过程中句法结构的转换机制,不仅是提升翻译品质、确保表述自然流畅的关键路径,亦是促进两种文化深层理解和相互尊重的重要途径。

1汉蒙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

在比较汉蒙语语法构造的过程中,显著的差别浮现在眼前,这些差别聚焦于句子构成、词汇特性及语序变动的灵活性三个核心维度。

1.1 句法结构

汉语作为一类标准的孤立型语言,其句子构造一般遵照主-谓-宾(SVO)的序列布局。此构造的特征在于,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及宾语位置相对确定,构建了明确的主谓对应关系与宾语指涉框架。相异之下,蒙古语作为一种典例的主-宾-谓(SOV)语言体系,其句子构造里主语与宾语的配置与汉语形成镜像对立,通常将宾语置于谓语之前。这类构造上的差异,在汉蒙双向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关键,缘于翻译实践者必须对句子的基本构成要素实施重排,以贴合目的语言的句法规则。举例而言,汉语表述‘我读书’在转换为蒙古语时,可能会调整为‘我书读’的形式,此类变动是保证翻译精准度与自然流畅度的必要条件。

1.2 词法特点

汉语的词汇构造展现出相对简明的特性,词语间鲜有显著的形态变异,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名词的格、数、性和动词的时态、语态及语气等维度。汉语依靠词汇的挑选与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来转达语法联系。相比之下,蒙古语则富含形态上的多样性,这些变化通过在词根上添加词尾形式得以体现。举例来说,蒙古语名词利用各异的格标记后缀来标示其句子中的语法角色,而动词则借由时态与语态的附加后缀来表述时间进程与行为情态。当进行汉蒙互译实践时,翻译者必须精确辨认并转换这些形态特征,以保障译文的精确度和语法的恰当性。此过程常包含在汉语中探索对等的表达模式,或是创新性地运用汉语的句法架构来复现蒙古语的形态特征。

1.3 语序灵活性

汉语的语序稳定性较高,这一特征植根于其孤立语的本质。在汉语句构造中,信息依据逻辑和语义的脉络有序铺陈,旨在促进听众或读者对句意的顺畅理解。相比之下,蒙古语的语序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这与其作为黏着语的属性密切相关。蒙古语句通过调换语序能够凸显句子不同成分,或依据上下文要求重组信息序列,增加了表达的多样性。当涉及汉蒙互译实践时,翻译工作者必须顾及蒙古语这一灵活特性,对汉语的语序实施必要的调整,以保证译文的自然度、流畅性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这通常涵盖对汉语句法结构的重构,或是采纳变通的句式来逼近蒙古语文本中的语序变动效果。

2 汉蒙互译的翻译策略

鉴于汉语与蒙古语在语法构造上的显著区别,本研究提出了一套翻译方法论,旨在精进翻译实践流程,提升翻译品质,并增进两种语言间的有效交流。

2.1 句法结构转换

在开展汉蒙翻译实践时,句子结构的转换扮演着核心角色。鉴于汉语与蒙古语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句法结构差异,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汉语句构实施重组,以贴合蒙古语的表述习性。具体来说,这涉及将汉语的典型主谓宾(SVO)构造转换为蒙古语所偏好的主宾谓(SOV)模式。此转换工序不仅牵涉到句中成分的重新排序,还可能需要根据需要增添、省略或替换部分成分,以保障蒙古语句的语法精确度及意义明了。举例而言,汉语表达‘他读了一本书’,在转换成蒙古语后可能会呈现为‘他一本书读了’的形式,这样的变化要求翻译者不仅要深入领会蒙古语的句法规则,还需具备灵活应用的能力。

2.2 词法特点转换

蒙古语所展现出的丰富词法特征,特别是名词的格变化与动词的时态转化,为翻译工作增设了一层特殊挑战。在此翻译过程中,译员必须精准辨识并有效地转译这些形态学上的变化。鉴于汉语在形态变化上的相对匮乏,译员不得不探索并采纳汉语中的相应表述策略,以模仿蒙古语的词法特色。这往往涉及利用助词、时间标记或其他句法工具来传译蒙古语中的词法信息。举例来说,蒙古语名词的格变化可通过汉语的介词运用或语序调整来实现,而动词时态的变化则可通过嵌入时间副词或采用时态助词在汉语中体现。此类转换技巧的实施,要求译员拥有高超的语言感受力及创造性的语言运用能力,确保翻译既忠于原意又流畅自然。

2.3 语序灵活调整

蒙古语语法结构的关键特性之一是其语序的多变性,这一特点赋予翻译工作一定的灵活性但也伴随着挑战。实施汉蒙互译时,译员必须依据蒙古语的语序多样性来调适汉语句子构造,旨在提升翻译的顺畅度与阅读的友好性。此过程可能涉及对汉语句中信息排列顺序的创新性重组,或是对句法成分的灵活调动,旨在模仿蒙古语特有的强调手法及语境敏感性。例如,蒙古语可通过语序变动来凸显句子某一组成部分,相应地,汉语翻译则需借助强调句构或语序变动等手段来复现类似强调效果。这种灵动的调整策略不仅考验译员对蒙古语语序规则的深刻掌握,还要求其能熟练驾驭汉语语法资源,以期实现翻译的自然流畅与高度效能。

结论

在汉蒙互译领域,实现语法结构的转换是一项细腻且复杂的任务,它要求翻译者不仅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具备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细致探究汉语与蒙古语之间语法构造的异同,并采取相宜的翻译方法,能显著提升翻译作品的质量,进而增进两种语言及文化间的互动与理解。

参考文献

[1]陈雷, 基于形态和多词的有限语料蒙汉互译调序优化方法. 安徽省,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18-12-01.

[2]包风兰. 浅析汉蒙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J]. 语文学刊, 2005, (21):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