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2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

高树祥1王利莎2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TAVR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AS患者选择此微创手术作为治疗手段。然而,术后新发传导阻滞是TAVR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患者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因此,识别和预测TAVR术后NOCDs的危险因素对于优化手术方案和患者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新发传导阻滞危险因素预测分析

引言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已成为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手段,但其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风险不容忽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特征、瓣膜类型、手术技术等,预测模型在识别高风险患者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这些危险因素,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优化手术策略,减少新发传导阻滞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1主动脉瓣狭窄的流行病学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主动脉瓣狭窄的患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7%患有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瓣狭窄。在80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比例可高达12%。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病因包括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风湿性心脏病和退行性钙化。其中,退行性钙化是最常见的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瓣叶逐渐钙化,导致瓣膜开放受限,血流通过受阻。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表现通常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晕厥和心力衰竭等症状。未经治疗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仅为2-3年。因此,对主动脉瓣狭窄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2新发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

新发传导阻滞是心脏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多项研究表明,多个因素可能增加患者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风险。患者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组织可能出现退行性变化,包括传导系统的纤维化和钙化,这可能增加术后传导阻滞的风险。性别也可能影响传导阻滞的发生。一些研究发现,男性患者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风险可能高于女性。基础心脏疾病,如既往的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史或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也可能增加术后传导阻滞的风险。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组织的损伤或传导系统的异常。瓣膜类型和尺寸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使用不同类型的瓣膜以及选择不当的瓣膜尺寸可能导致瓣膜与周围组织的不良相互作用,从而引起传导阻滞。手术技术同样至关重要。手术者的经验、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技巧以及对心脏解剖结构的准确理解都可能影响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因此,新发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多样,涉及患者个体特征、基础疾病、瓣膜选择和手术技术等多个方面。

3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干预措施

3.1主动脉瓣狭窄药物治疗

主动脉瓣狭窄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为了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轻度至中度的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可能包括β-阻断剂和钙通道阻断剂。β-阻断剂如美托洛尔可以减慢心率,减少心脏的工作负荷,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钙通道阻断剂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也可以用于控制心率,并可能改善心脏传导。然而,这些药物的使用必须非常谨慎,特别是在AS患者中,因为它们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心率,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甚至加重传导阻滞。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之前,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和传导状态,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此外,对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药物治疗通常不是首选,而是考虑手术干预,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或开胸手术。

3.2主动脉瓣狭窄临时起搏器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或其他心脏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暂时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这种情况下,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临时起搏器通过电极导线连接到心脏,可以提供必要的心率支持,确保心脏正常泵血,防止因心率过慢导致的器官灌注不足。临时起搏器通常在手术室内或重症监护室内植入,可以在短时间内维持患者的心率,直到心脏传导系统恢复正常或稳定。起搏器的设置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最佳的心率和心脏输出。一旦患者的传导阻滞得到解决,临时起搏器可以安全地移除。在植入临时起搏器期间,医疗团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生命体征,以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并及时发现任何潜在的并发症。这种临时性的支持措施对于保障患者术后恢复和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3.3主动脉瓣狭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或其他心脏手术后,如果出现持续性或不可逆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永久性起搏器是一种小型设备,通过手术植入患者的胸部皮下,其电极导线连接到心脏,能够感知心脏的自然节律并在必要时提供电刺激,以维持适当的心率。起搏器的植入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为它能够确保心脏在需要时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对于那些心脏传导系统受损无法恢复的患者,永久性起搏器是长期管理传导阻滞的关键措施。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监测起搏器的功能和电池寿命,并根据需要调整起搏器的设置。

3.4主动脉瓣狭窄手术调整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如果出现传导阻滞且怀疑是由于瓣膜位置不当或尺寸不匹配引起,可能需要进行手术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涉及重新定位瓣膜,确保其正确安置在主动脉瓣环内,减少对周围传导组织的压迫。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瓣膜尺寸明显不合适,可能需要移除原有瓣膜并更换为合适尺寸的新瓣膜。因此,这些手术调整旨在纠正导致传导阻滞的机械问题,恢复心脏的正常传导功能。

3.5主动脉瓣狭窄术后监测和管理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术后监测和管理至关重要。医疗团队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率,以便及时发现传导阻滞或其他心律失常的迹象。术后管理应包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控制心率,并定期评估心脏功能。此外,患者教育也是重要环节,确保患者了解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何时寻求医疗帮助。因此,通过综合的术后监测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顺利恢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传导阻滞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并发症,通过深入分析其危险因素并应用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潘佳君,安朝,唐小军,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脏传导阻滞及其并发症相关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23,50(01):61-64.

[2]刘罗,张艳,李春莉,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脏传导阻滞发生与影响因素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7(04):97-102.

[3]张文杰,孟哲,李黎,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后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危险因素分析及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2,38(06):495-500.

[4]林文宝,郑可儿,陈海宇,等.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2,29(08):977-985.

[5]刘家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传导阻滞的预测模型[D].中南大学,2022.0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