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2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王娟

仪征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仪征 211400

摘要目的:分析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和效果。方法患者均从本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抽取,开展时间为2022年5月,结束时间为2023年5月,从中选取64例确诊且资料完整的患者,并采用“双盲选”法进行分组,两个小组各获得32例,一组是参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另一组是研究组使用常规护理+积极心理学理论,记录结果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无论是HEIQ评分,还是SRHMS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可改善其健康状态,值得借鉴。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积极心理学理论;效果

引言:为了分析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本研究选择部分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统计结果后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本院选取资料完整且愿意配合研究的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参照组两个小组,年龄最低值33岁,最高值66岁,平均(42.96±2.36)岁,基线资料对比无区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确定后对其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依据医嘱为患者使用相关药物治疗,并控制好药物使用剂量和方法。同时患者进入医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评估,采用相关量表完成。护理人员收集患者治疗后得到良好改善的病例,并像接受治疗期间的患者讲解,以此鼓励患者建立信心,并重塑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

研究组患者确定后除了采用参照组的护理方法外,还在护理期间全面落实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将方法划分为4个不同环节。第一收集患者的诊断结果并由护理人员详细分析,并依据报告内容为患者讲解病情状况,同时护理人员整理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以及发生原因采用通俗的语言告知患者,以此促进患者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其次,护理人员以精神分裂症、病因等作为关键词,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收集相关研究报告,并从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整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和影响因素,并将整理的内容告知患者,对患者的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给予患者一定的鼓励,使其能够主动进行适当的运动,主动听歌或唱歌,通过上述活动转移注意力,消除不良情绪。之后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待其稳定后积极主动的沟通过,给予其一定的鼓励,让患者能够提高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在集体活动中,护理人员应收集传递正能量的书籍和歌曲进行传阅或聆听,同时护理人员在活动中引导患者观看关于亲情、挫折等方面的电影,并播放“感恩”主题的视频,鼓励患者观看电影和视频后说出自身感受,在整个活动期间,应保持轻松的活动氛围,通过引导减少患者的自卑心理,保证患者的情感能够实现对自身的支撑。最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在集体活动中邀请家属参与,从而给予患者更多的陪伴,使其感受到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并鼓励患者主动与家属沟通,从而逐渐建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

1.3观察指标

1.3.1幸福进取评分

患者接受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3个月后,进行幸福进取情况的评价,采用 包含计划管理、幸福感、人际关系和自我肯定等项目的HEIQ评分量表完成,共计10分,幸福进取能力与所得分数成正比。

1.3.2分析健康自测情况

对患者进行干预前以及干预1个月-3个月后对健康情况进行测评,采用SRHMS(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完成,其中包含心理健康、社会和生理健康3个维度,总分440分,分数与健康状态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n(%)、(x±s)即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是研究中的主要数据,将其进行统计后在计算机SPSS22.0软件中进行相关处理,并完成各种数据的分类,而数据的检验过程中使用“t”检验、“X2”检验分别进行计量和计数资料的观察,如果发现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则用 (P<0.05)表示既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HEIQ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HEIQ评分统计后发现无较大区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阶段护理后的评分进行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比较不同方法干预后两组不同阶段HEIQ评分x±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2个月

干预3个月

研究组

32

3.03±0.23

4.43±0.34

5.14±0.42

6.27±0.65

参照组

32

3.02±0.22

3.32±0.39

4.13±0.36

4.43±0.68

t

0.197

11.169

11.258

11.587

P值

>0.05

<0.05

<0.05

<0.05

2.2比较两组SRHMS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SRHMS评分统计后发现无较大区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阶段护理后的评分进行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明显有(P<0.05),见表2。

2比较不同方法干预前后SRHMS评分x±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2个月

干预3个月

研究组

32

245.24±32.51

295.27±45.54

323.24±52.55

361.26±62.36

参照组

32

244.22±33.27

261.24±42.32

292.24±57.14

312.22±64.55

t

0.769

10.169

12.258

11.236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在对普通人的美德和活力研究中积极心理学是较为突出的一门科学,该学科重视积极品质在人类中的体现,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挖掘人类的潜能和正能量,从而实现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健康发展的目的,该方法的应用可促进人类逐渐迈进幸福。主管情绪的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以及社会环境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内容。就积极人格特质而言,其不仅包含快乐、满意、乐观和幸福,还有希望、满足等;而积极人格特质包含24种,如成熟的防御机制、自我决定性、乐观和成熟等[1]。在临床精神类疾病中,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属于极为内向的性格,且对一些事物敏感性较高,当一些事情对其产生刺激时,那么就会产生极端和偏激的想法,从而导致多种不良情绪,如躁动、抑郁和焦虑等,如果不能及时缓解不良情绪 ,那么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就会受到较大的干扰,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意志障碍和情感、认知障碍[2]。临床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患病早期进行合理的用药治疗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

有学者研究指出[3],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期间采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干预,患者的SRHMS评分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而提升,且优于对照组(P<0.05)。此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学干预后,SRHMS评分呈现出上升趋势,与参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想要提高患者的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学干预的应用发挥良好作用。研究组患者接受干预后可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疾病,治疗配合度提高。另外,组织研究组患者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可使其紧张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家属的陪伴拉近了患者与家人之间的距离,获得一定的鼓励,逐渐重拾信心[4]。此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接受干预后,HEIQ量表在不同时间段均高于参照组(P<0.05)。这一结果说明,采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可使患者的幸福进取能力得到提高,主要是干预过程中建立患者的病友群,并组织患者观看有意义的视频,使其总结自己的感悟,能够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水平,而且家人多关心、多鼓励患者,可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积极心理学干预方法进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健康状态的改善,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幸福进取状态,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艳玲,廖小华,张献强,等.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1, 28 (25): 244-246.

[2]王丽娟.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 49 (05): 273-274.

[3]肖瑾,肖娜.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心理月刊, 2020, 15 (05): 141.

[4]代小林,冯艳.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有效性评价 [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6 (21):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