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思想视域下师生同游关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2

感应思想视域下师生同游关系的构建

韩建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奇台县坎儿孜中心校 831810

摘要: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最长、交流机会最多,形成了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育和管理的先决条件,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便于沟通互动和教育渗透,对学生的成长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就 感应思想视域下师生同游关系的构建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感应思想;同游关系;师生关系

引言

作为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会产生直接影响。以核心素养为视域对师生关系进行探讨,尝试从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出发厘清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路径,已成为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1师生同游关系现状与困境

(1)价值取向的偏离。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引领远远不够,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常规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没有建立内在的情感、智性关联,导致学生的内生动力不强,难以实现心灵的转向。(2)教学理念的滞后。受传统主客二元思维方式的影响,有些教师总是以权威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教”,课堂上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缺失教育的激情和教学的机智,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不敢或不愿意亲近教师,渐渐疏离。(3)深度互动的不足。班级授课制带来了师生交往关系的泛化,师生比的拉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交往互动的频次,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和学生进行深度的沟通,感染力和感召力趋向弱化。特别是当学生出现了问题,因材施教的“瓶颈”就越发凸显。

2师生同游关系的建构与实践路径

2.1换位思考,师生共情

如果班主任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实施班级管理工作,忽视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求,就会导致师生关系陷入“压制—服从”的僵局,甚至会站到学生的对立面,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班级活动和教学活动都很难顺利开展。当前学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往往渴望自身的思想获得班主任的理解。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建立,需要以共情为基础,所谓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其情感达到同频共振。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共情能力,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尝试去理解学生、悦纳学生,使其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为师生关系注入共情的“润滑剂”。班主任的换位思考,强调的是将心比心、推己及“生”,比如当师生对某件事的处理意见相左时,班主任尽量不要直接反驳学生,更不能对学生的意见置若罔闻,而是转到学生的视角思考处理方式。同时班主任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对有价值的部分表示理解和认同,对不合理的部分给出相应的参考建议,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从班主任的角度分析利弊,思考班主任的处理建议是否有道理。在作出最终决策之前,班主任再咨询一遍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确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通过换位思考和师生共情,班级管理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从而规避不必要的意见冲突,建立起朋友式的和谐师生关系。

2.2明确育人责任使命,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师在做出教育教学的选择时需要慎重地衡量各种因素,既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要考虑到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可能。如果教师并未形成教育者需要承担责任的观念,那么他将难以胜任这份育人工作,最终不仅使得自己身心俱疲,还会导致学生错失良好的成长时机。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师者,模范也。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时刻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若不具备教育者应有的责任心、同情、关心等品质,那么既不利于正常的教育教学的开展,也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夸美纽斯指出:“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个性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因而,为塑造存在主义式的师生关系,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技术价值观,全面看待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并谨慎使用,还要通过与学生教学教育活动中的互动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思想、行动层面积极发展,以助益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完满的人。

2.3推行合作模式

关于高中数学,新课标强调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承担组织者的工作,又要承担引领者、合作者的工作。在此情况下,多位教师携手合作探讨教学模式等,不仅能加强自身说课、评课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能进一步助力学生智慧与品格的发展。

2.4情感体验,沟通分享

共享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要共同探寻书本知识的奥妙,更要一同感悟生活,体验并分享生命的情感。基于此,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就要求课堂教学改变规规矩矩、唯书、唯上的局面,让师生之间在情感交互中共同感受生命的脉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现有的内容基础上,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生活实践,依据课堂教学情境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必要时教师还需要重组内容,把散落在教材不同章节的类似或相关的知识点重新整合,供学生学习研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实现深度理解。学生可以在进行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后,结合自己的理解,精心组织语言对既定问题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动态信息交流,才能加强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增进师生情谊,在交互中创造丰富的教育情感体验,最终构建师生共享的精神世界。

结语

综上所述,感应思想视域下师生同游关系的建构,有助于师生在完整的教育中实现知识建构、才能展现、兴趣发展、意义生成、情感升华和个性完善等多维度的精神成人,这也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行动。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晏福宝.师生同游互动:学问与人生的双重境界[J].大学教育科学,2015(6):56-61.

[2]李西顺.情感联结: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力量[J].当代教育科学,2022(9):47.

[3]李军.异化的师生关系:“解构”与“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4):1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