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快速康复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2

围术期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快速康复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向心星   杨雪玲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探究围术期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快速康复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法对于2023.07-2023.12期间的下肢骨折患者30例进行围术期护理,记为观察组;选取2023.01-2023.06月的下肢骨折患者30例进行常规护理,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凝血功能。结果:护理后,观察组PT、APTT、TT均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对下肢骨折的康复效果相对明显,可促进患者康复进程,改善凝血功能。

【关键词】围术期护理;下肢骨折;快速康复;凝血功能

下肢骨折指的是大腿、小腿或足部骨骼的完整性受损,包括股骨骨折、胫骨骨折和足部骨折,多因外伤导致,如交通事故、跌倒或运动损伤[1]。受伤后,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变形和功能障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和牵引,以及手术治疗如钢板固定或髓内钉植入;康复期间,患者需接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但在下肢骨折的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深静脉血栓,长时间卧床不动会增加其发生概率,长时间固定或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进而影响骨折愈合。因此,为了减少这些并发症,术后护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探究围术期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法对于2023.07-2023.12期间的下肢骨折患者30例进行围术期护理,记为观察组;选取2023.01-2023.06月的下肢骨折患者30例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1-65岁,平均(47.95±2.67)岁;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6-66岁,平均(48.37±2.58)岁。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准备详尽的下肢骨折手册,帮助患者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病情,理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及相关护理知识,增强治疗依从性。在进行下肢骨折手术之前,严格遵循手术要求,辅助患者完成全面检查。并通过持续监测和分析,准确评估患者的下肢功能,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2观察组

观察组进行围术期护理,(1)风险评估:在患者入院并确诊下肢骨折后,全面地汇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断结果,深入分析骨折的具体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营养状态、凝血功能和骨质水平。在综合评估了患者的整体状况后细致分析风险,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可能影响治疗和恢复的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的个体化和针对性。(2)认知护理: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详细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步骤以及可能的风险,特别关注术后常见并发症,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这两种可能致命的情况。然后,强调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培养患者和家属的并发症鉴别和预防能力。(3)物理干预:在术后早期,密切关注患者的下肢静脉回流情况,特别是患肢的血液循环状况。一旦检测到高凝状态,立即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确保对病情的准确判断。为了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在病床头醒目地粘贴高危标志,以提醒所有人员对患者病情的重视。为了有效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预防血栓的形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型号大小适宜的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升压装置,帮助促进血液流动。(4)康复训练:向患者普及早期康复训练,包含了床上康复操,如脚趾运动,还涉及四头肌与踝关节的训练,以及腿部肌肉的绷紧-放松训练等。每一项活动的技巧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说明,以确保患者能够在家中正确地进行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的凝血功能,TT、PT、APTT、FIB。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PT、APTT、TT均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的凝血功能比较(x±s)

组别

TT(s)

PT(s)

APTT(s)

FIB(g/L)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n=30)

17.37±3.15

19.35±3.58

14.26±1.68

15.76±2.57

23.28±3.31

29.62±4.52

3.32±0.37

2.95±0.46

观察组(n=30)

17.15±3.68

23.35±3.67

14.56±1.28

18.58±2.37

23.51±3.26

36.63±4.37

3.24±0.28

2.19±0.31

t值

0.249

4.273

0.778

4.418

0.271

6.107

0.944

7.504

p值

0.804

<0.01

0.440

<0.01

0.787

<0.01

0.349

<0.01

3讨论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其术后康复过程需要特别的关注和护理。急性骨萎缩和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术后长时间的制动更是血栓形成的高风险因素[2]。过去,传统护理主要侧重于骨折治疗和病情监测,但往往缺乏对并发症的主动预防意识。因此,许多患者在急性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后,才通过紧急抢救来应对,无疑增加了患者的风险和护理工作的挑战性[3]。而通过引入围术期护理的预见性措施,在患者入院之初,就了解下肢骨折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根据并发症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定期评估患者的下肢静脉回流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指导,以及使用弹力袜、间歇充气升压装置等物理干预手段。

综上所述,围术期护理对下肢骨折的康复效果相对明显,可促进患者康复进程,改善凝血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燕,凌丽萍.围手术期护理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效果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4(1):173-175.

[2]陈小艳,姚振霞.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围术期护理联合针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18):124-126.

[3]廖湘成,孙可,莫柱宁,等.下肢创伤性闭合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栓弹力图参数与凝血功能炎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1,14(12):122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