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3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究

戚思羽、石蕴翡、田雨禾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了新动能,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并赋能个性化教学。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需要审视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加强技术监管,明确学生主体地位,锻造智慧育人队伍,积极探索教育与科技共生共享繁荣之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思政

人工智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起到很强的“头雁”效应。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它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等多方面的创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强调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1]]。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顺势而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一、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人工智能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维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赖于特定的时空维度,只有有限的对象可以参与教育活动。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图像分类、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个全新的实时沟通、双向互动、声像兼备的智慧传媒领域正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带来了全面的变革[[2]]。这种新的教育媒体场域将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边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局限于校园内,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教育空间得以拓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的教育资源,与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互动。这种广泛的教育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时间更加灵活,智能语音交互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学生不再受到固定有限课堂时间的约束,而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力量,受教育者的课堂互动感参与感增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更频繁、更深入。

2.人工智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传统上,教育理论的提出、发展、应用和不断创新通常是基于对教育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以及结合现有理论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然而,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记录人们的生活,为了解人的思想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3]]。在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处理技术已经超越了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的局限,借助这样的条件,高校可以利用多种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全方位地把握教育对象,利用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更加动态、多维度地了解教育对象,及时掌握其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计划,验证、优化和拓展思想政治领域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论。同时,利用智能算法和大数据资源计算的综合优势,可以揭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监测和追踪线上和线下环境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锋、对抗、接纳、互补、碰撞以及融合等过程[[4]],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进行优化,并提升其功能,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

3.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教学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制于技术、师资、平台等制约因素以及“洪水灌溉”教育模式的影响,其中大部分是面对面的集中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方法,重视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顺从性。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处于被动地位。与此同时,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这种缺乏个性化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更无法充分凸显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而人工智能技术的独特算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以及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算法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我们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理解并探索世界的关键法则与工具。从根本上来讲,人工智能技术中算法是基于数学原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特定领域的知识来开发的,用于实现特定智能任务的一系列明确的流程,通过明确规定的路径进行计算和推导,最终得出预期的结果。在算法推荐系统中,这些规则和流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数据识别机制、信息推送机制和嵌入机制,自动采集、计算和推测用户的行为和偏好,不仅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而且通过深入探索人的行为和精神层面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5]],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认识方式。可以看出,算法推荐系统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学习行为、成绩、兴趣爱好等多方面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科学预测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理状态、情感需求和知识期望等方面。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得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兴趣爱好以及思想动态。这使得教育工作者不再单纯依赖主观判断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而是能够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关怀,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一步提升教育的个性化水平。

二、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审视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技术的便利性与问题并存。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合过程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1.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技术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盖多方面的要素,如目标、内容、方式和场域等。随着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与运用,这一教育体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重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面临着技术人才短缺、跨学科融合难度大等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两者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存在显著的差异。人工智能依赖于数学、算法和计算机技术,强调逻辑推理、数据分析和自动化处理;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强调理论灌输、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这种差异使得跨学科融合需要跨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举例来说,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如何设计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如何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师资队伍等。这些问题都使得两者的融合面临诸多挑战。

2.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大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传统教育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引导启发、情感交流等多重角色。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些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可以由智能系统来完成,这使得教师的部分工作被自动化替代。

人工智能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受教育者对人工智能的依赖程度增加,更倾向于从人工智能获取答案,这不利于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思辨的学习习惯,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

3.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风险

其一,受教育者隐私泄露问题。在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发展过程中,信息数据的挖掘、收集和分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这一进步也伴随着数据泄露和隐私安全等潜在风险的增加。举例来说,黑客可能会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网络诈骗、身份盗窃等犯罪活动。除了外部攻击者,一些高校内部人员也可能会出于个人目的,查询或滥用学生的个人信息。倘若学生的隐私数据被泄露,他们可能会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失去信任,继而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广和应用。

其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GANs)等技术的出现,虚假的信息、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智能深度造假已经成为可能。一些外部势力可能会利用这种技术,制造和传播虚假的意识形态信息,试图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的蓬勃发展,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网络舆论、甚至一些煽动性的言论或极端思想,如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也正借通过这些平台,以更加隐蔽、精准的方式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思想中。这些思潮不断破坏青年学生的思想,削弱他们的政治认同,并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三、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1.明确教师育人地位,打造智慧育人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学校应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和创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自身也应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定期参加培训、研讨会等活动,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数据分析技术、智能教学平台的使用等,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其为思想政治教学服务。

2.加强技术监管,规约人工智能价值风险

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然而,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我们也必须正视其中的挑战。由于人工智能伦理监管的不足,隐私泄露和意识形态安全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高校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治理机制,有效规避人工智能融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全面的人工智能管理体系,如数据信息保护制度和隐私泄露处罚制度等,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范围、责任主体和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

第二,强化风险评估和监测,加强引导与约束,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或团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实时监测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及时发出预警,关注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

第三,强化高校相关部门的监管意识,加强人工智能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使其能够理性看待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认识到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减少对人工智能的依赖,避免滥用、误解和盲目崇拜人工智能。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减少技术依赖

对人工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技术的异化现象,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政教师应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同时,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教师应明确技术的辅助角色,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结语

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迅速发展,思政课作为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沿阵地,应紧跟时代步伐,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意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抓住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课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避免因不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而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新的征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8-11-01(01).

[2]陈清.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J].江苏高教,2022(1):114—120.

[3]常宴会.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前景[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131-138.

[4]卢岚.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维度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06):59-64.

[5]金生鈜.大数据教育测评的规训隐忧———对教育工具化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2019,40(8):33—4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1]]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8-11-01(01).

[[2]] 陈清.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J].江苏高教,2022(1):114—120.

[[3]] 常宴会.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前景[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6):131-138.

基金项目:2023江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310299804X)。

[[4]] 卢岚.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维度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06):59-64.

[[5]] 金生鈜.大数据教育测评的规训隐忧———对教育工具化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2019,40(8):33—41.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