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电话:13930186812

邮寄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盛世华庭梅林园3-3-602,王利敏(收)

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王利敏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

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着力提升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及时应对了一个又一个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平稳运行。可以说,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在继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在积极发挥我国思想先进、制度优势、人民伟力的基础上取得了诸多成就,建立起了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超强的社会组织体系、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和完善的风险化解体系。

(一)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

1.社会动员体系信息化,现已利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动员能力。在社会动员中,公众可以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群接龙)等互联网、移动网络平台及时响应并展开社会救助,以自己独有的社会优势集中了应急资源。例如,2021年11月,浙江大学因疫情需临时“封校”,师生火速集结,通过“校内物资需求互助文档”进行有效互助,老师们通过直播讲课等方式为学生授课。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校没有因疫情陷入混乱,而是开展了一场迅速、有序、温情的应急救援战。社会动员体系也正是在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耦合中,实现了应急社会动员的智能化、有效化。

2.社会动员体系基层化,社会动员重心已下沉到基层社会等基本单元。许多突发公共事件都产生于基层。只有将危机消灭于基层、将危险预防于基层,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损失。目前,行政村和社区干部通过点对点向公众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动员的最大主战场。如在疫情阻击战中,社区和村通过自我动员、自我管理等方式,有效地防止了疫情扩散。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管理,基层在预防突发疫情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如相关村干部通过走访每一户家庭,了解返乡人员动态,动员各户家庭健康监测,助力安全基层建设,筑牢了基层应急动员的铜墙铁壁。

(二)超强的社会组织体系

1.从横向上看,已构建起各类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组织网络。应急管理团体众多,如企业等经济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的组成成员来自各行各业,能够最大程度地聚集人力、物力与财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会有效资源,以有效满足了应急管理需求。同时,应急社会组织来自于民间,与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能在舆论引导、动员民众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从纵向上看,已构建起层层齐响应、人人共同担当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国家层面,已经建立比较健全的纵向延伸的社会组织体系,在党中央的掌舵领航下,各级各类应急管理部门能够快速集结,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统筹各类应急资源。当发生人、财、物等资源调配等问题时,党中央的高效领导能够协调各方应急诉求。同时,在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下都有防灾减灾学会、应急救援队和应急管理研究会,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从机制上看,社会组织已经能够通过机制运行全过程参与应急管理。在应急响应阶段,社会组织以法律法规、体制为基础,协调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以不断壮大的社会力量来实现资源整合,以自下而上的应急行动配合政府自上而下的应急行动,实现应急管理地全链条运行。在应急应对阶段,社会组织贴合公众,了解公众需求,使公众信息与社会组织精准对接,利于在应急管理中凝聚社会共识。在善后恢复阶段,社会组织能促进社会各类资源的有效流转,能较好地联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对接属地政府,及时处理在此阶段出现的问题,如公众有效沟通、公众情绪安抚、资源合理调配。此外,社会组织的整合资源机制能够降低政府应急救灾成本,提高应急效率,激发社会与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使遭受灾难的区域尽早恢复正常秩序,对于稳定人心、安定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

1.调整政企关系加快应急资源生产。应急管理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也需要企业的生产活力,只有加强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才能保障应急资源的及时供应。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应急产业发展。从国家层面,通过设立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安全产业示范园区等各项政策引导企业从事应急产业,尤其是支持中小微应急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安全应急产品,从供给侧入手,提高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各地纷纷响应中央号召,加大应急示范基地建设,为应急产业提供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引导地方应急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面对医疗等资源短缺,各地政府集中力量支持医疗企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不断调整政企关系,增强双方协同作用,为疫情防控总体战的最终胜利赢得了先机。

2.强化科技作用实现资源精准对接。新时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席卷全球。在应急资源配置中,科学技术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供需双方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精准对接。尤其是移动网络平台的蓬勃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地跨越时空局限,需求方能够及时发布资源需求;资源供给方能够集中收集有效信息,实现无缝对接,能够在第一时间送达应急资源,引导应急资源的合理流动,减少因信息不畅、滞缓等问题造成的资源浪费。

3.统一调配资源发挥我国独特优势。统一调配资源是高效配置资源的关键,我国具有“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为统一调配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石。以近两年应对新冠肺炎为例,疫情发生后,国家立即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由中央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并奔赴灾区,通过中央的统一垂直领导,调配各省有限资源应对突发情况;协调各部门关系,强有力地协同各部门共同应对疫情,确保应急物资以最短时间送达湖北地区,减少了其盲目流动。

(四)完善的风险化解体系

1.完善了各类风险的内容体系。任何风险的扩大化都有可能衍变成事故,甚至导致致命危机。从国内环境看,我国面临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党的建设等系列风险。近年来,我国加强群众路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廉洁自律教育,清除了诸多潜在风险。“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尤其当前,我国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大步迈进,社会矛盾更加复杂,社会风险叠加交织,如仍需要警惕返贫问题、科技带来的医疗伦理及隐私泄露等问题。

2.完善了化解风险的责任主体。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在实践中,党中央加强了党的领导作用,并积极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为化解风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一方面,党的领导是化解风险的根本保证。党中央召开多次会议,多次研究关于防范化解风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效化解各类政治风险、公共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化解风险的执行主体,承担着应急管理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各级政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把化解风险的责任落到实处。

3.完善了化解风险的方法策略。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党和国家始终做到居安思危,对于事关人民利益与国家安全的任何风险都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于事关人民美好生活的民生工程长抓不懈,确保国家安全与发展。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时,始终将人民摆在最高位置,强化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如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思想懈怠的工作人员、防治灾害不力的相关领导人员及时予以党内警告、撤销党内职务、撤销职务等处分,赢得了民心。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工作人员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化解各类风险,出台与应急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条例,填补法治漏洞,为化解风险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挑战

(一)自然灾害常态化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率高,灾害损失位居全球前列。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同时也相互影响、相互叠加,使得灾害更加频发复杂,一方面,“黑天鹅”自然灾害事件频发。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常受台风侵扰;同时,我国各地经常发生不同层级的地震灾害。近年来,局部地区的强降雨如2021年河南洪涝灾害,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分布广泛。我国纬度经度跨度大,灾害类型复杂多样,各行政区域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区灾害更加频发,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社会风险复杂化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老矛盾交织、新老问题交错、新旧观念交互,再加上自媒体的作用,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复杂多元。如近些年来,各类传染病、重大安全事故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少危害,使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考。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带来社会关系紧张、社会公德失范,引起了劳资矛盾、医患矛盾、政企矛盾等各种矛盾,使得人民内部矛盾更加复杂。

(三)组织管理面临新挑战

一方面,就应急管理部内部而言,应急管理部脱胎于多个部门、多个机构,其职权范围脱离了原先的行政环境。那么,行政权力的重新调整必然会重塑随之带来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利益关系。因此,实现多职能的重构整合是应急管理部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另一方面,就应急管理部与外部机构而言,在横向协调多个职能部门、纵向协调多个层级方面面临着不少挑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具有系统性、连锁性、演变性等特征,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因此,仅靠某个部门不能完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亟需由部门牵头,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协同应对危机。但因为应急管理部与公安、卫生等部委属同一层级,在协调方面仍然存在挑战。

三、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短板

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得到了飞跃式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必须看到,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的全面提升。比如应急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方式有待提高、应急管理工作协同性有待提高。

党的二十大对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要辩证看待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机遇与挑战、成就与不足,坚持科学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着力建设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不断稳固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基座,确保人民安全健康与国家安全更有保障。

作者简介:王利敏,女,河北邯郸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党史党建。单位: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