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3

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的路径研究

吕兰海

(东营职业学院  山东东营  257091)

摘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为下一步我国体育与教育开展体教融合指明了方向,各普通高校也根据《意见》展开了系统的研究,部分普通高校(如清华大学)在实施体教融合方面已经迈出了新的步伐;但纵观高等职业院校在体教融合方面研究较少,可供借鉴的科研成果也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立足高职院校实际,选取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体教融合”实践现状进行调研,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体教融合”的路径进行研究,为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体教融合”作铺垫;进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体教融合   路径研究

一、改革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体系,形成“教会”“勤练”“常赛”的框架模式

(一)以“教会”为主导,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专项运动技能[2]。高等职业院校应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根据学校实际,合理的将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分别细化到三个学期中去,如第一学期是体育基础时期,可以以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为主,构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是专项运动技能形成发展时期,可以采用选项教学的方式,打破班级界限,构建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体能、职业素养关联密切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突出传统体育项目(篮球、足球、田径等)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跳绳、毽子、武术、舞狮、龙舟等)教学,接续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的全链式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基本体能练习和提升体育课练习密度,基本体能练习应达到30%,运动量应达到50%。这样,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规定的体育课程教学时数中就能基本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目标。

(二)以“勤练”为过程,打造高等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空间

“勤练”不仅要表现在体育课堂上,更应实现在课外体育活动上,因为体育课的时数是固定的、有限的,学生要想更好的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培养体育素养、发展体育技能等,课外体育活动是很好的补充。因此,引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1.制定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引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制定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引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如早操制度、班级锻炼制度等的落实;再比如我省少数高等职业院校实行的“校园健身跑”制度。其是运用网络数字化功能与企业联合开发“校园健身跑”软件,软件规定了每周跑步的次数、每次跑步的距离、时长、路线等,且把完成健身跑的成绩纳入到学期体育课成绩考核中,成为体育课成绩的一部分,引导、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大大提升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锻炼效果十分突出。

2.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3]。因此,学校应大力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吸纳更多的有体育兴趣、体育特长的学生参加体育社团,配备专业教师予以指导,定期(每周2-3次)开展体育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在体育社团中发展自己的体育兴趣、特长,培养体育素养,形成自己的体育技能,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促进学校体教融合发展。

3.渲染有“温度”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文化氛围。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多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4]。我们应宣传体育文化,特别是宣传为国争光、为校争光的体育健儿事迹,传播体育健康知识,宣传体育强国道理,定期举办体育文化沙龙,牢固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锻炼理念引导、激励大家进行体育锻炼,以健康的身体,为祖国工作五十年。

4.提供较为充足的体育场馆设施。充足的体育场馆设施是激励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有力条件,特别是羽毛球、乒乓球、气排球、瑜伽、健美操等受天气影响较大的项目。据走访调查,很多学生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瑜伽、健美操等室内项目,但苦于场馆条件限制,无法实现锻炼要求。因此,学校应重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全方位为学生提供锻炼服务。

5.学校运动队训练。学校运动队代表着学校体育最高竞技水平,学校运动队每周的定期定时训练会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同学的锻炼热情,学生们通过观看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场景,可以激发起自身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激情,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尝试性训练,更能唤醒有体育特长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锻炼和选拔体育运动苗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以“常赛”为促进,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发展水平

1.课堂体育比赛。课堂体育比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赛,要求每位教师每堂课都要根据所学内容组织学习型体育比赛。通过比赛学生可以锻炼意志品质、享受比赛乐趣、巩固运动技能,让体育课堂氛围达到高潮,实现以赛促练目标。

2.竞技性体育比赛。学校组织的以竞技性为主的体育比赛。如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这些比赛仅有少数专项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参加;通过比赛可以提升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竞技能力,选拔优秀运动员,是实现体教融合的重要路径。

3.趣味性体育比赛。趣味性体育比赛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比赛,比赛特点是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率高,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要求。通过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身心,提升基本运动技能,增加学生的锻炼兴趣,培育体育品德等,对体育教育教学及体教融合非常有力。

4.体质达标运动会。是以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为主进行的体育比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比赛。目的是检验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5.民族传统性体育比赛。是以民族传统性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比赛,主要包含长拳、太极拳、八段锦、刀、枪、棍、剑等项目,目的是传承民族传统武术精神,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身健体。

多种不同类型体育比赛的举行,从不同的层面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内容,提升了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了学生体育品德,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发展水平。

二、灵活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制度,形成与体育运动学校联合招生,共同培养的体制机制

青少年阶段,运动员面临训练和学业的双重压力,而且运动竞技水平与文化学习水平的差异不断放大会造成很多运动员在退役后走向社会面临择业、就业困难的问题[5]。因此,在体教融合政策支持下,高等职业院校可灵活招生制度,招收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利用“三二连读”招生制度,前三年与体育运动学校联合招生,在体育运动学校学习,后两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完成学业后颁发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证书;同时,还可利用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自主招生部分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入高等职业院校后既可学习非体育专业,又能进行体育运动训练,为学校创造好的体育成绩,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三、积极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比赛,形成“一校一品”到“一校多品”的转变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比赛,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校内体育比赛,包括课堂体育比赛、竞技性体育比赛、趣味性体育比赛、体质达标运动会、民族传统性体育比赛等,通过比赛可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凸显部分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达到“以赛促练”、发掘竞技体育苗子之目的。二是校外体育比赛,即学校体育运动队的学生参加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及社会组织举办的体育赛事。通过校外比赛可以巩固提升运动队队员的竞技水平,特别是成绩突出的队员,可以通过“一条龙”模式输送到更高层次发展,让体教融合结出磊磊果实。同时,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比赛的开展,有助于学校形成“一校一品”到“一校多品”的转变。如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弘扬“健康第一”理念,坚持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两手抓”,开足上好体育课,组建完善田径、花样跳绳、龙舟、乒乓球、女子篮球、健美操、排球等13个训练队,建设综合训练馆,完善体育教学训练基本条件,田径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等赛事中斩金夺银;花样跳绳、龙舟等特色项目在全国比赛中取得骄人战绩,形成了“一校一品”到“一校多品”的转变[6]

四、校、政、企合作,共同打造体教融合运动队伍

加强体教融合运动队伍的多元化合作,是体教融合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与企业(最好是体育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优质资源引入高职院校体教融合运动队建设中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的有效性,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的系统化开展。如,企业可针对运动队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运动队伍需求协议,并提供相应的训练、比赛保障,企业需要时,可代表企业进行体育比赛或在队伍参加校外比赛时进行企业冠名,以此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二是与体育主管部门合作。体育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选拔运动员,组成专业代表队伍,提供专业队训练、比赛的各种保障措施,与学校签订相关协议,共同建设专业训练队伍,代表体育主管部门或本省、市进行比赛。三是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学校承担体教融合的具体任务、企业提供经费等各种保障措施,共同促进体教融合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与山东省体育局合作共建棒球队,效果非常突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棒球队从2007年至今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一直位列四强,并于2013年、2015年、2017年三度获得冠军。从2018年开始,包揽历届中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山东分赛区比赛棒球项目的冠军。2013年和2017年,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棒球队代表山东省两次参加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运动会棒球比赛,分别获得第十二名和第九名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山东省体育局交给的参赛任务

[7]

五、改革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招用人制度,培养“体育教师+体育教练”的师资队伍

体教融合的开展,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员是关键所在。但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仅招收具有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体育教师,没有涉及国家运动员的招聘,造成师资队伍成分单一,很多体育项目没法开展正常的训练,影响了体教融合的开展。因此,应改革目前的体育教师招用人制度,把仅招收具有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体育教师,改为既招体育教师又招体育教练员(国家一级运动员),形成“体育教师+体育教练”的师资队伍。同时,利用教练员的专业特长及训练知识、经验,弥补学校体育教师部分项目专业性不强、训练手段不先进等问题,让学生接受专业的运动训练,更好的提升运动训练水平。再次,学校应重视体育教师及体育教练员的培养、培训,健全体育教师、教练员培养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教练业务素养,逐步优化体育教师、教练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建设一支在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训练竞赛、体质健康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完善体育教师、教练员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完善体育教师、教练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评价导向注重教育教学、训练质量。将体育教师、教练员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和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任务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教练员职称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教练员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优化体育教师、教练员岗位结构,畅通体育教师、教练员职业发展通道。加大对体育教师、教练员的表彰力度。

六、挖掘内部潜力,大力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特色运动队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运动队是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建设成果是体教融合成果的具体体现,因此,应挖掘内部潜力,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运动队建设。但高等职业院校运动队竞技水平与重点高校的高水平队竞技水平相差甚远,故而高等职业院校除加强常规运动队建设以外,应着力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运动队。如临沂职业学院,大力建设木球队,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办的全国木球锦标赛获得B组杆数赛女子团体第三名,B组杆数赛男子团体第五名,队员成功入选第十二届木球亚洲杯锦标赛国家集训队[8]

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是一个长时间的建设发展过程,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积极贯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实际,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管理、特色运动队建设、“校、政、企”共建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创新学校体育发展思路,落实体育强国战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体育品德,输送更多更好的体育人才贡献高等职业院校力量。

参考文献:

[1]体育总局,教育部 .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Z].2020-08-31.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2020-10-15.

[3]体育社团.百度百科.

网址; https://baike.so.com/doc/6744999-6959542.html

[4]吕兰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04

[5]刘会平.世界竞技体育强国青训体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1):67-72.

[6]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官网.文体天地.

网址:https://jcb.dzvc.edu.cn/info/1074/2028.htm

[7]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官网.网址:https://jc.sdbi.edu.cn/

[8]临沂职业学院官网.网址:http://yyjkxy.lyvc.edu.cn/

[9]钟秉枢.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完善的路径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0,34(5):13-20

[10]高建玲.我国普通高校推进“体教融合”的路径解析[J].学校体育学,2020,10(36):139

高等职业院校“体教融合”的实践研究;东营职业学院,2023DYXY0025

作者简介:吕兰海,1968.09生,男,汉族,山东省东营市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