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探索

刘盛楠

济宁市技师学院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通过分析当前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具体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展示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文化传承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细胞,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历史密码[1],如中国结、书法、国画、武术、古诗词、京剧、传统节日等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可见,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中学课堂,通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培根铸魂工作的重要内容。

但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的教师也把握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点,缺少相关有效策略。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有效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亟需探讨和实践的课题,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方式和有效策略尤其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探索,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等。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精神内涵,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审美标准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拓展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现状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1、内容陈旧:一些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经典文献和故事上,缺乏与现代社会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2、呈现方式单一:教学方式往往以讲授和背诵为主,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育资源不足

1、教材资源缺乏:缺乏系统、全面、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材,导致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受到限制。

2、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不够深入,难以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1、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2、技术应用不足: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1、评价标准单一: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态度和情感的评价。

2、缺乏长期跟踪评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缺乏长期跟踪和评估,难以了解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五)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和兴趣不足

1、认知偏差:部分学生受到外部文化冲击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产生误解或偏见。

2、兴趣不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难以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策略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下是具体的实践策略:

)更新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

1、引入当代视角:结合现代社会现象,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使其更具时代感。

2、多元化呈现:采用多媒体、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以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传统文化。

3、第二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如中药传统文化课程、汉服表演课程、面塑、葫芦烙画、国学经典、诗词鉴赏、书法绘画等。

4、跨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与语文、历史、艺术、音乐等学科融合,形成综合性课程。

)丰富教育资源

1、开发教材:编写使用于技工院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开展传统文化“每日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汲取文化力量,锤炼工匠精神。

2、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每日一语”活动,由教师讲解传统文化内容。并且定期开展教师“每日一语”教研活动和比赛,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掌握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教育内涵,将教材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精髓。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教学设计精心整合,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将其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再结合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学与人文历史、自然万物、生产生活等紧密联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精心准备课前教学设计,把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启智润心的育人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才会逐渐内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习兴趣。

)完善评价体系

近年来,五育并举相关政策逐步落实,提倡学生全面发展,为新时代学校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转变以分数为主的育人观、质量观等教育观念[3]

1、多元化评价: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避免单一标准。

2、长期跟踪: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

3、引入外部评价:邀请专家、社区等参与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纠正学生认知偏差,激发学习兴趣

1、正面引导: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2、激发兴趣:结合学生兴趣点,设计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

3、搭建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如举办文化节、展览、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打造特色文化:结合学校特色和地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邀请孔孟研究院专家开设培训活动,深入解析孔孟思想内涵,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2、举办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济宁是孔孟之乡、儒家圣地,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了“孔子诞辰礼仪教育活动”、“论语知识竞赛”“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各项文化活动。

3、宣传倡导: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栏等渠道,打造宣传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通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五、结论与展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融入课程体系、创设教学情境、引入多元教学手段和开展实践活动等实践策略,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胡兴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4(09):51-53.

[2]朱永文,中学历史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01):04-08.

[3]单忠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及措施[J].甘肃教育,2017(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