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研究

牛梦媛

411321199204121549

摘要:为了应对城市面临的雨洪、水污染等水环境问题,本文探讨了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园林道路、绿地、水景和人工湿地等规划策略。研究内容包括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规划中的设计思路、防洪减灾能力提升、生态环境优化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相关园林设计人员、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推动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化领域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风景园林;设计规划

引言: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雨洪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亟需通过新理念新模式来应对城市面临的水环境挑战。海绵城市理念提出构建多层次的渗透、储存和净化系统,实现雨水的就地消纳和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研究如何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通过海绵设施在园林绿化中的设置,形成一套完善的、可互相连接的海绵网络,从而发挥出园林在调节城市水循环、改善水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解题思路。

一、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重要性

在当代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渗透、储存和净化系统,有效应对城市面临的雨洪、水污染等水环境问题。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不仅能够提高园区的防洪减灾能力,还能为城市营造更加宜居、生态的环境。

首先,海绵城市理论为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园林设计多注重景观美学,往往忽视了雨水管理的重要性。而海绵城市理论强调通过构建下渗、蓄渗、净化等系统,实现雨水的就地消纳和资源化利用。这种理念与园林设计的生态环保理念不谋而合,为园林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园区的防洪减灾能力。在园区内合理布置下渗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可以有效减缓雨水外排,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同时,这些设施还能够净化雨水,改善园区的水环境质量。再者,融入海绵城市理论有助于营造更加宜居、生态的园林环境。海绵设施不仅能够调节微气候,还能为园区增添更多的生态景观元素,如湿地、池塘等,丰富生物多样性。此外,海绵设施还能够为游人提供亲水休闲空间,增强园区的人文体验。总之,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论,是推动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措施。它不仅能够提高园区的防洪减灾能力,还能为城市营造更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是园林设计向生态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策略

(一)园林道路规划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园林道路规划应注重雨水的就地消纳和资源化利用。首先,道路铺装应采用透水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以增加地面渗透能力。同时,道路两侧可设置植草沟、渗透沟等设施,收集路面径流,实现雨水传输和净化。同时,道路系统还应与园区其他海绵设施相衔接,形成完整的雨水管理网络。在具体设计中,可将道路分为主次干道和步行道两部分。主次干道考虑荷载问题,宜采用透水混凝土等透水铺装,并在道路两侧设置植草沟、渗透沟等设施。步行道则可采用透水砖等透水铺装,并在道路中央或者一侧设置渗透槽,收集路面径流。此外,道路绿化也是海绵城市设计的一大重要环节。在道路两侧种植具有耐湿和净化作用的植被,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增加绿地面积的作用,耐湿植被还能提高雨水下渗能力和雨水净化功能。同时,植被的根系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固土作用,防止水土流失。总之,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园林道路规划应当注重雨水的就地消纳和资源化利用,与园区其他海绵设施相衔接,形成完整的雨水管理网络。

(二)园林绿地规划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园林绿地规划应当注重雨水的渗透和净化作用。首先,应当合理规划园区内的各类绿地的占比与布局。在保证绿化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园区海绵设施的下渗区域。在具体设计中,可将园区内的绿地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活动绿地、景观绿地、生态绿地等。活动绿地可采用透水铺装,如植草砖、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以增加地面渗透能力,并在周边设置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及时将场地内收集的雨水传输至周边可储存雨水的海绵设施中。景观绿地则可采用根系发达、耐湿的乔木、灌木等植被,形成多层次的园林景观的同时,增强雨水下渗和净化能力。生态绿地则可规划为人工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收集和净化雨水。同时,园林绿地规划注重园区所有海绵设施的衔接,形成完整的雨水管理网络。例如,将绿地与周边的透水铺装道路、渗透沟等设施相连通,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入园区内的其他海绵设施。

(三)园林水景规划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园林水景的规划应当将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作为核心目标。首先,需要结合绿地规划在园区内合理布置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等设施,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这些设施不仅能够发挥调节雨水的作用,还能为园区增添丰富多彩的水景观,提升园区的生态性和观赏性。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将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等设施布置在园区的低洼地带,利用天然的地形高低差收集雨水。同时,这些设施还应与园区内其他海绵设施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雨水管理网络。例如,可以将雨水花园与周边的透水铺装道路、渗透沟等设施相连通,通过植草沟、渗透沟将雨水传输至雨水花园或生物滞留池内对雨水的进行收集和利用。此外,园林水景规划还应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在园区内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设施,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和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为园区增添更多的生态景观元素,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园区内的人文生态价值。在设计过程中,除了需要注意水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确保水景与园林景观、建筑风格等相互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也要考虑水景中植被的搭配,从植物的生长习性、景观效果、净化能力等多维度考虑,使水景不仅具备观赏效果,更能发挥其海绵城市的生态效益。

(四)园林人工湿地规划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园林人工湿地规划应将雨水的净化和再利用作为重要目标。首先,结合全园区的水景规划合理选择人工湿地的位置,一般人工湿地位于园区海绵城市系统设施的末端,临近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旁。在设计中,可将人工湿地分为缓冲区、浅水区、淹没区等。缓冲区主要起到缓解雨水冲击力的作用,可在雨水接入出铺设石子、种植根系发达的地被植物。浅水区位于人工湿地的边缘区域,考虑到浅水区仅在雨季处于淹没状态,建议种植耐湿同时耐旱的植被,从而保障景观与生态效果。淹没区则是人工湿地的核心区域,可种植水生植物,如香蒲、荷花等,不仅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同时还能丰富景观层次。在核心区的设计中,还应当注意内部的排水系统,确保净化后的水能够顺利流入园区内的其他水体或者循环利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海绵城市理论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通过合理规划园林道路、绿地、水景和人工湿地等内容,可有效提高园区的防洪减灾能力,实现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为城市营造更加宜居、生态的绿色空间。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海绵城市理论在不同类型园林中的具体实施路径,不断又换、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推动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领域的深入落实,为园林建设中的“海绵城市”贡献绿色智慧。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基于公园城市理念的聊城经开区中华路道路景观提升设计研究[D].山东:聊城大学,2023.

[2]姚晔.风景园林视野下海绵城市的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2(4):46-48.

[3]何泉.海绵城市新区武汉江夏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广东:华南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