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分析

王丽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湖北宜昌443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方法:在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选取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并定期进行血脂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以及药物副作用的监测与评估。结果: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所提升。在100例患者中,85%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然而,药物使用过程中也观察到一些副作用,其中2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10%的患者报告有肌肉疼痛或无力感;5%的患者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表现为转氨酶轻度升高。结论: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然而,该类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反应、肌肉症状和肝功能异常等方面。因此,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谨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并密切监测副作用的发生。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作用;副作用;血脂水平;斑块稳定性;胃肠道反应;肌肉症状;肝功能异常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所有患者均来自于某院在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的住院及门诊病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范围在45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8.3)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包括:1)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2)年龄≥18岁;3)能够理解和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包括:1)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2)怀孕或哺乳期妇女;3)对他汀类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4)近期内参与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

1.3 方法

本研究采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按照医生的处方和指导进行用药,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以监测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1.4 观察指标

本研究设定了三个主要观察指标,以全面评估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观察指标一:血脂水平变化。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记录并分析其变化情况。

观察指标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通过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定期评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记录斑块的大小、形态及回声等特征,分析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观察指标三:药物副作用发生率。详细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肌肉症状(如疼痛、无力等)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对副作用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计算各类副作用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血脂水平等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斑块稳定性和药物副作用等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探讨血脂水平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剂量与副作用发生率之间的关联。通过这些统计分析方法,我们能够更全面、客观地评估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二、结果

2.1 血脂水平变化

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血脂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下表展示了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对比情况:

时间点

TC (mmol/L)

TG (mmol/L)

LDL-C (mmol/L)

HDL-C (mmol/L)

治疗前

6.8 ± 1.2

2.5 ± 0.8

4.3 ± 1.0

1.0 ± 0.3

治疗后1个月

5.2 ± 0.9

1.8 ± 0.6

2.8 ± 0.7

1.2 ± 0.2

治疗后3个月

4.6 ± 0.7

1.5 ± 0.4

2.2 ± 0.5

1.4 ± 0.3

治疗后6个月

4.1 ± 0.6

1.2 ± 0.3

1.8 ± 0.4

1.6 ± 0.3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时间点的TC、TG和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而HDL-C水平则显著提高。经过t检验分析,各指标的t值均大于3,P值均小于0.001,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治疗阶段

稳定斑块(%)

不稳定斑块(%)

治疗前

40

60

治疗后6个月

85

15

经过卡方检验,χ²=38.4,P<0.001,表明治疗后斑块稳定性有显著改善。

2.3 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具体发生情况如下表所示:

副作用类型

发生例数

发生率(%)

胃肠道反应

20

20

肌肉症状

10

10

肝功能异常

5

5

所有副作用均在停药后逐渐缓解,未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经过卡方检验分析各副作用类型与总体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与其他副作用类型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各类副作用的发生相对均衡。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观察和评估了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得出了以下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血脂水平方面表现出显著疗效,特别是针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作用明显,同时能够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这一发现与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吻合,即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来降低血脂,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到治疗后稳定斑块的比例显著增加,这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有助于控制血脂,还能直接对动脉斑块产生影响,减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然而,药物的使用也伴随一定的副作用。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出现了胃肠道反应、肌肉症状和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这些副作用虽然多为轻至中度,但仍需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密切监测和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能够降低血脂、稳定斑块,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然而,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权衡利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孙珍珍.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4,18(06):99-101.

[2]兰洪文.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对比[J].北方药学,2023,20(0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