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活动护理模式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的效果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5
/ 2

早期活动护理模式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的效果影响

王晓雨  尚颖  徐颖   王玉梅  肖继艳通讯作者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  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实施早期活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0例为研究的对象,均于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术治疗,按照双色球法分成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动脉平均速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下肢动脉平均速度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采用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

【关键词】早期活动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慢性退行性血管疾病,中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引发[1]。患病后主要表现为行走后的静息痛以及间歇性的跛行,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可能导致残疾的发生[2]。介入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治疗后患者下肢动脉可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3]。但是术后可能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脱落闭塞等不良反应,因此应该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本研究主要探讨期活动护理模式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的效果影响,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纳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0例为研究的对象,均于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我院进行介入术治疗,按照双色球法分成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9,年龄最小46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60.81±3.14)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0:10,年龄最小47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9.87±3.26)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即监测患者的脉搏、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了患肢皮肤发白、皮肤温度下降、剧烈疼痛等情况,应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动脉栓塞;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并制动患肢,观察穿刺点是否存在皮下血肿、出血等情况;按照医嘱指导患者口服低分子肝素,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的情况;叮嘱患者低盐饮食,并保持饮食多样化。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早期活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介入术后,指导患者采用平卧位休息,并将患肢抬高30°,促进下肢静脉回流。(2)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踝关节的主被动运动,包括屈伸、内旋外展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10次,每日3-5次。(3)适当患者的股四头肌、臀大肌、骨二头肌、腓肠肌,按摩时从近心端逐渐向远心端移动,每日按摩3-5次,每次20min。(4)指导患者活动膝关节、踝关节,包括屈伸运动、内旋外展等。

1.3 指标观察

1.3.1下肢动脉平均速度: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来明确患者术前与出院时的下肢股动脉平均速度。

1.3.2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并记录两种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深静脉血栓、失眠、导管闭塞脱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例数+深静脉血栓例数+失眠例数+导管闭塞脱离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用%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下肢股动脉平均速度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下肢股动脉平均速度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下肢股动脉平均速度比对照组快,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前与出院时下肢股动脉平均速度比较(±scm/s

组别

例数

术前下肢股动脉平均速度

出院时下肢股动脉平均速度

对照组

20

4.29±0.76

13.25±2.36

观察组

20

4.28±0.84

16.19±3.27

t

0.039

3.260

P

0.969

0.002

2.2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分组

例数

出血

深静脉血栓

失眠

导管闭塞脱离

发生率

观察组

20

0

0

O

1

5.00

对照组

20

1

2

2

1

30.00

X2

4.329

P

0.037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4]。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形成有关,导致下肢动脉的狭窄、闭塞,使肢体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进而出现患肢麻木感、缺血性溃疡、间歇性跛行、坏疽等情况。目前临床上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采用介入术来疏通血管,使血管能够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但是介入术作为一种入侵式的治疗方式,术后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导致患者不敢太早活动患肢,从而影响了患肢的血流。同时疏通血管后,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在破损的斑块上,容易导致血液的高凝,导致血液的淤滞,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而早期活动护理则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下肢静脉的回流,缓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栓的风险。同时,还能够帮助患者构建静脉旁路,改善局部微循环,更加有利于创口的愈合。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出院时其下肢股动脉平均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肢恢复正常的血流。同时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模式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综上所述,早期活动护理模式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的恢复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玺. 运动疗法与奥马哈系统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23, 44 (12): 3585-3588.

[2]付洁. 不良反应预防性护理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1, 9 (33): 102-104.

[3]朱石男, 鲍霞.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观察[J]. 名医, 2021, (07): 147-148.

[4]赖雅倩, 林瑛. 运动疗法联合奥马哈系统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20, 58 (35): 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