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程思政同思政课程在育人模式上的逻辑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5
/ 2

浅析课程思政同思政课程在育人模式上的逻辑探索

王青

身份证号:1311281991061613629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育人模式上的逻辑探索进行浅析。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育人模式;效果评价

引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育人模式上各有特点,但都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一、立德与树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共同目标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两种重要形式,共同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们共同的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即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在追求这一共同目标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各有侧重。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贯通。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坚定的价值取向的人才。而思政课程则更加直接地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专门的课程形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增强政治信仰和思想道德修养。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将培养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视为重要途径。它们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对于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使命。它们的共同目标,是为了培养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二、显性与隐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方式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体现了显性与隐性的差异。课程思政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显性地将思想政治元素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强调以学科知识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索,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容易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相对而言,思政课程则更加直接地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专门的课程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形式下,思政课程显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课程的核心地位,专门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通过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来传递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种显性的方式能够更加直接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然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显性与隐性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显性地融入学科教育中,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性,即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不自觉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而思政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显性地呈现在课堂上,但也隐含着学科知识的渗透,即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间接地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因此,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不同方式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它们的显性与隐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和全方位性。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方式,共同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三、协同与创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互动机制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采用了不同的互动机制,体现了协同与创新的特点。课程思政强调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作用,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这种方式注重在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学科知识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政治熏陶,培养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相较而言,思政课程更加注重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在思政课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政课程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与创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课程思政中的协同机制也需要不断创新,思政课程的创新也需要依托于课程思政的基础进行。在教育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探索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教育方式,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坚实支撑。因此,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与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四、效果与评价: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质量保障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效果与评价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为保障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课程思政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实现了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了内在保障。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学科知识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政治熏陶,培养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而思政课程则更直接地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对教学质量进行外在保障。在思政课程中,教师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考核、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种显性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教育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评价方面的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还应不断创新评价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比较分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育人模式上的异同,探讨它们在立德树人、显性隐性、协同创新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逻辑。课程思政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强调内在贯穿,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而思政课程则通过专门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更直接地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晶晶,周玉.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思考 [J]. 中国就业, 2024, (03): 82-83. DOI:10.16622/j.cnki.11-3709/d.2024.03.018.

[2]王占忠,肖华志,周凤娟. 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本质、建设机制与实践思考 [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03):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