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发挥非遗课程的育人价值——以四川清音校本课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浅谈如何发挥非遗课程的育人价值——以四川清音校本课程为例

明鑫

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小学校

四川清音对了解巴蜀文化有重要艺术价值,是川渝音乐文化特色之一,也是中华艺术的一部分。它源于四川,体现四川人民智慧,因此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学习四川清音意义重大。学生学习四川清音有助于感知传统文化精髓,热爱本土音乐文化,清音还具有德育价值。本文分析四川清音校本课程的德育内容,并探讨教学方法与构建思路,为特色课程与德育结合提供经验。

一、整理收集德育特色的四川清音资源

新都区香城小学坚定支持课程改革,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该校教师热爱四川清音这一传统技艺。自2017年四川清音成为该校非遗项目后,音乐教师李晓曼不断提升表演水平,并收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清音曲目。她提炼作品中的德育元素,编撰成四川清音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祖国、劳动和生活的情感。

(如图一、图二)

四川清音课程框架_01(1)

图一

图二

清音校本教材_00清音校本教材_03清音校本教材_06

清音校本教材_07清音校本教材_08清音校本教材_10

四川清音校本教材《四川清音》包含八个单元,涉及清音的多个方面。每单元通过不同版块,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四川清音知识。德育内容贯穿其中,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责任感、保护环境、劳动创造美好、军民团结合作等。课程仍需完善,需进一步扩充德育内容。

四川清音作为传统技艺,作为校本课程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且已挖掘多个德育主题。多维度梳理教学内容有助于加强知识、技能与德育价值的联系。

一、“立德树人”的四川清音教学案例

(一)在该校一年级5班的教学中,我们注重趣味性,选取的清音曲目均源于生活,富有童趣。教学设计常从学生喜爱的故事、童谣等切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考虑到初学者,我们设计了《数蛤蟆》这首简单有趣的四川清音作品,适合一年级小学生。课堂采用数学闯关游戏导入,孩子们对清音与数学结合产生好奇。完整呈现作品并介绍曲牌名为太平年。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蛤蟆的益处和寓意。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保护青蛙、虫类及生态的重要性,孩子们讨论热烈。

在学唱过程中,我们将歌词拓展为五段,融入学生算术结果,如:一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三只蛤蟆……同时采用闯关、抢答方式,保持学生热情,轻松愉快学会《数蛤蟆》。

(二)《幸福要从劳动来》教学中,我们采用两个版本。对精品班孩子,加深难度,将原版歌词改编为四段新歌词的《再唱幸福要从劳动来》。本文主要分享普通班孩子的教学经验。

在普通班教学中,采用原版两段歌词教学,注重让学生感受四川清音作品的精神内涵。在二年级4班,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幸福要从劳动来》,通过歌词解析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为更好表现歌曲,编撰人类演变故事,学生兴趣浓厚,分享所学道理,深化主题。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愉快学唱,形成正确三观,更易于接受。

(三)再比如《数麻雀》这首小曲儿。首先,学生在老师示范表演中发现问题,结合四川清音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为辅。通过聆听和观看,学生有很多发现和感受。

如:“哈儿食”“舂对”“打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首歌曲的曲牌叫“闹海棠”?这首歌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等等,老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示范表演,从唱、演、动作中寻找答案,通过故事、回答问题或谈感受等形式逐一解决问题。学生在整堂课中积极努力,用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掌握歌曲,并培养了爱护小动物的好品质。

低段教学中,我们结合律动教学,利用小尺子、小铅笔代替竹节鼓的板、签,让低年级孩子练习节奏。此举旨在提高课堂实效,让孩子们快速掌握鼓板节奏,降低学习难度,弥补鼓板数量不足,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练习。同时,也让好动的学生有事可做,减轻教学难度,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此外,通过训练,孩子们无形中感受到传统技艺的坚持与坚守精神,利于其成长过程中的品质培养。

(四)在四、六年级的清音教学中,应发挥四川清音的德育功能。现代孩子过度依赖游戏和抖音,缺乏生活体验。针对四、六年级学生较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我们从清音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让学生感受四川清音的生活气息,体会天府之国人民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体验多彩生活的人生信条。

如《小放风筝》这首清音小调歌曲的教学。上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旧社会妇女生活状况,课堂上分享见解。开篇引入成都风土人情,学生分享知识,进而讨论妇女解放和新社会时代。学生还分享川渝美食文化,体现生活乐趣多样。学唱阶段,老师细致讲解歌曲演绎技巧,让学生准确演绎清音歌曲。

演唱《小放风筝》时,采用师口传心授第一段,其余段学生自学与互学结合。在细节学习中,结合歌曲人物性格、心理及社会状况,让学生体会演唱原因。如“口读五经和六经”中“和”字用笑腔唱,“淡点胭脂和嘴唇”中“淡点”轻轻唱,整个乐句唱得小巧精致。“万花哈哈哈哈哈亭”用到“哈哈腔”中的“笑腔”,表现姑娘情感。学唱后,通过讨论、对比、展示方式,加入动作与鼓板节奏练习,自评与他评确定最佳演绎形式,表演《小放风筝》。小组合作讨论,分享想法,教师嘉许,营造相互学习、欣赏氛围。

六年级教学时,对歌曲演唱的要求更高,注重细节及综合表现能力。对于中高段孩子的清音学习,采用自主学习为主、传统教学为辅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对清音学习的要求更高、更专业、更综合,有助于提升音乐素养,为人生道路增添更多可能。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小学音乐大纲的分段是将一、二年级列为低段,三、四年级列为中段,五、六年级列为高段,但在四川清音教学中,由于清音歌曲比儿童歌曲难度更大;要求更综合,既要演、又要唱、还要敲;普及度和熟识度比儿童歌曲更低,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清音教学重分为三个教学年龄段,即:一至三年级为低段,四至五年级为中段,六年级为高段。

二、让“立德树人”四川清音新作进入课堂

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曲艺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要创作出优秀作品,创作者需具备精深思想,讲出有思想性、教育性、引导性的故事。我校李晓曼老师不仅立足课堂,更潜心创作,为孩子们增添新作品。2017-2023年间,她创作了《种小树》《桂湖在这里,新都在这里》等关注环保、家乡与本土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先通过舞台与学生见面,后刻录成视频,经过教师集体备课和反复讨论,进入学生课堂。舞台布景美轮美奂,灵动形象流光溢彩,小演员可爱大方,掀起了四川清音潮流。

《种小树》描述五个小娃娃给小山种树的快乐画面,作品结构复杂,适合欣赏课。通过图片和音频,学生聆听四川清音作品,感受孩子们团结和绿化家乡的决心。另一作品《桂湖在这里,新都在这里》带学生走进新都桂湖,感受诗人杨升庵的情怀,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新都区香城小学艺术教育团队,通过非遗校本课堂的深入探索,从项目拓展至深根课堂,挖掘特色、本土、非遗项目的育人功能。团队不断整合、梳理、补充教学素材,努力培育健康、自信、爱家乡、爱祖国、爱生活、美情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