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2

小学低段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

朱孟芹

临沂第二十三中学

摘要:自我约束力是指个体在行为过程中,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需要,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小学低段学生正处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对于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小学低段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段学生;自我约束力;培养策略;

自我约束力是指个体在行为过程中,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需要,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研究表明,自我约束力对于个体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小学低段学生正处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对于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此外,《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未成年人的自律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力。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基础

(一)生理基础: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培养建立在生理发展的基础上。儿童的大脑发育特别是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重要生理前提。随着大脑的成熟,特别是前额叶的发育,儿童逐渐获得抑制冲动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前额叶是大脑中负责执行功能的关键区域,包括决策、规划、抑制冲动和自我监控等。前额叶的成熟过程在儿童早期已经开始,但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才会完全成熟。这一过程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外部环境,理解社会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心理基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自我约束力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他们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和规则意识都在逐步形成,他们开始能够理解规则和后果之间的关系,这为自我约束行为的形成提供了心理基础。例如,他们能够理解如果遵守课堂规则,就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反之,如果违反规则,就可能面临惩罚。同时,情感的发展,如同情心、羞愧感和责任感等,也是推动儿童自我约束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可以增强他们对规则的内在化,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

(三)社会基础:家庭和学校的支持性环境

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主要社会环境,对自我约束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同样适用于自我约束力的培养。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可以提供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为儿童提供学习和实践自我约束的机会。家庭成员和教师的行为模范,以及他们提供的指导和支持,都是儿童学习自我约束的关键因素。

(四)文化基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内化

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内化是自我约束力形成的文化基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吸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这些价值观成为他们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标准,从而影响他们的自我约束行为。教育和社会环境在传递这些价值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一个重视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社会文化环境可能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自我约束力的个体,因为他们重视遵守社会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策略

(一)家庭为根,重塑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导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自我约束的榜样。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孩子对自我约束力的理解和实践。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致力于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支持。这包括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适当的自主权,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同时,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倾听、理解和关心孩子的感受,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学校为桥,构建重塑习惯的温馨环境

“教师的职业是用心灵去塑造心灵。”。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他们的引导与激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用耐心和爱心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此外,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的,而习惯、态度和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行为来逐步养成。低年级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教师的强烈模仿倾向,他们渴望获得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并努力成为教师欣赏的学生。学生们倾向于效仿那些获得教师认可和青睐同伴的举止和言论。故教师宜多加激励,使遵规守纪之学生得以成为同窗之楷模,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内在潜力与自我约束力。

家校教育要求一致是培养学生自律行为的必要保证。教师应定期与家长保持密切的交流与沟通,确保家长、老师充分了解孩子状况。同时,教师有责任向家长详细阐述学校对学生学业和行为的具体要求,以及这些要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和长远影响,从而获得家长支持。旨在呼吁家长们携手学校,共同塑造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育文明礼仪、激发劳动热情以及倡导节约美德,以此助力孩子们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茁壮成长。

学校也应积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仪式,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学会自我约束。校园文化将激发孩子内心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自我约束力。

(三)学生为本,培养自我约束力的内在驱动力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仅作为外部因素,但自我约束力培养的根本内在驱动力在于学生。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必须积极鼓励。欣赏教育是著名的六大家庭教育方法之一,在教育管理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得到认可和关注。初始阶段,孩童或许会对自我持有怀疑态度,家长与教师需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并在关键时刻施以实质性的帮助,助力孩童树立起自信心。其次,应当不断地予以肯定与表扬,进一步巩固。在学生表现略有提升之际,父母与老师应适时给予赞许与称赏。这种正面的反馈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成长。最后,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需要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和支持,才能真正地打开心扉,接受教育。最后,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需要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和支持,才能真正地打开心扉,接受教育。

三、结论

自我约束力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业成绩,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自我约束力管理的过程中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家长和老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包括鼓励和支持孩子,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赋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以及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这些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参考文献

[1]胡继波.小学低学段学生自习课自我约束力的培养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8):153-154.

[2]魏其强.如何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自我约束力[J].新课程,2021,(51):205.

[3]乔红艳.学生问题行为管理策略[J].智库时代,2018,(2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