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花生主要花生病虫害及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0
/ 2

设施花生主要花生病虫害及防治

唐艳

安徽省阜南县段郢乡农业综合服务站,236300

摘要:设施花生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类型的病害,直接影响其质量和产量。基于此,文章对设施花生种植过程易出现的叶斑病、青枯病及根结线虫病等主要病害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为害症状和流行规律,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设施花生;主要病害;为害症状;流行规律;防治

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之一,年产量约达1400万t,占据全球产量40%的份额,居于领先地位,但设施花生因病害每年产量损失逾30%,造成显著的经济影响[1]。基于此,有必要对设施花生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1 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一般出现在花生生长前期和中期。

1.1 为害症状

对于花生褐斑病,其早期表现为黄褐色的小斑点,特别是在湿润环境中,受影响的叶子会覆盖一层灰色的霉状物质。而对于花生黑斑病,病斑通常较小,在叶片的背面可以观察到灰褐色霉状物质出现。

1.2 发病规律

褐斑病的发生并不受温度限制,在5~37℃的条件下均有可能发病,尤其在26℃左右的环境中更为频发。肥沃的土壤和低洼地带更容易爆发此病,病原菌可在土中过冬,隔年春季成为主要的感染源。每年的8月份,病害的发生率达到高峰,其孢子主要通过风、雨的作用进行传播。

1.3 综合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

首先,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种以增强作物对疾病的抵御能力。其次,彻底清理作物残留,阻断病害传播途径。此外,实施科学的轮作制度,如与甘薯、玉米等作物交替种植,可显著降低叶斑病的发生率。

1.3.2 化学防治

花生开花之后,若病发率达到15%,推荐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控制,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14d施药一次,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2 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作为一种主要由青枯假单胞菌导致的病害,是典型的维管束传播病害。

2.1 为害症状

花生青枯病能够在花生的整个生长周期中发生,尤其在花期时达到发病高峰。该病害主要为害花生的根部,典型的表现为植株突然出现的凋谢和维管组织的变色现象。病态植株的地上部分最先表现为主茎的顶端叶片在中午时分出现脱水状的枯萎,随后1至2d内,植株的叶片会从上到下迅速枯萎下垂,导致整株花生死亡,叶色暗淡且保持一定的绿色,进一步发展至叶片变成褐色并干枯[2]。病态植株容易被拔出,观察其根部可见黑色和腐烂的迹象。从出现病症到植株死亡,快速进程可在2d内完成,而慢速进程可能需要超过20d,一般情况下为14d。病原菌首先从主根尖端开始上行扩散,主根出现褐色湿腐现象,根瘤变为墨绿色。病发的植株在结果期,其症状相较于前期较为轻微,果柄和荚果表现为黑褐色的湿腐状态。

2.2 流行规律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特别偏好高温和潮湿的环境条件。当花生生长期的旬平均气温超过20℃,并且土壤保持适度湿润时,病害便有可能开始活跃。气温在27℃左右时,条件最为有利于此病害的扩散。在典型的花生种植区域,气候条件普遍能够满足病害的发生需要,但真正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往往是降水量,存在病原菌源的情形下,较多的雨水和田间土壤的高湿度促进了细菌侵入和增殖,导致病害加重,连续干旱后突然的大雨、持续降雨后突然放晴或者变幻无常的天气,均可触发病害的发作。花生青枯病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因此,连续种植花生的土地比轮作的土地更易发病;病菌在水淹条件下容易死亡。

2.3 防治措施

2.3.1 农业防治

在花生采收结束后,应迅速清理并焚烧田间的病残体,将其搬离田地并集中处理。对于感病的植株,要尽早将其拔出并进行深度埋藏或焚毁。避免将病变花生藤用作堆肥,以大幅度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风险,并降低来年病害的初次感染源。

2.3.2 化学防治

建议每亩地使用含10亿CFU/g的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00g,稀释于55kg水中使用。在花生的开花初期或病害初始阶段,对花生的茎基部进行喷雾或对根部进行灌溉,每穴用药液0.25kg,每10d进行一次喷灌,连防2次。

3 花生冠腐病

花生冠腐病又称为花生黑霉病、花生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黑曲霉。

3.1 为害症状

花生冠腐病主要为害包括果仁、子叶以及茎基部。在病害的早期阶段,可观察到黄褐色的凹陷型病斑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表皮组织会纵向裂开。地上的叶片会出现脱水迹象,继而开始卷曲,最终可能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3.2 流行规律

冠腐病的病原体能够通过其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过冬,随后在来年初春成为感染的初始源头。带有病原菌的种子在播种后,其分生孢子会萌发成菌丝,直接为害种子的脐部,通过子叶缝隙或种皮表层进行侵入。

3.3 防治方法

3.3.1 农业防治

应挑选无病害的种子,并进行恰当的种子处理。种子收获后,立即进行适当的晾晒并单独存储。在种植前,建议将花生荚果置于阳光下连续曝晒2d,随后进行剥壳和选种。花生收获后,应立即清理病残植物并采用深耕方法以减少土壤中病原体的数量。

3.3.2 化学防治

在选种过程中,应用化学药物进行种子处理,如使用0.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末进行种子包衣。开花后,发病率达到20%时,应进行药剂喷洒,推荐使用70%的百菌清湿性粉剂以600倍液或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7d喷洒一次,连续处理3次。

4 花生根结线虫病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为花生线虫病,俗称地黄病。

4.1 为害症状

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花生根部,导致其地上部分生长受阻。自播种后约14d,当花生的主根开始发展时,线虫会侵入这些根部,造成特征性的纺锤形肿瘤,最初呈现乳白色,随后转变为黄褐色,根茎及果柄同样可能出现根瘤。花生根系受损后,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表现为植株矮化、叶色发黄以及叶片大小减小。

4.2 流行规律

病原性线虫在土壤或土肥中过冬,待到春季当平均气温达到11℃时,卵孵化成为初级幼虫,随后二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嫩根。在适宜的环境下,五龄幼虫一年可繁衍3~4代,每代的发育周期约为25d。当土壤温度介于12~34℃时,线虫侵害活动加剧,而20~26℃为最佳侵害温度。

4.3 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

面对检疫中发现的花生根结线虫问题时,必须立刻禁止其调运,以防止线虫通过种子进一步传播与扩散。只有在检疫机构颁发合格证明后,才允许进行调运。在调运完成后应进行复检,一旦检测到疫情,需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4.3.2 化学防治

面对病害发生,可选用噻唑磷颗粒、呋喃丹颗粒等药剂,推荐使用量为45kg/hm2,与50kg的细沙土混合后,作为毒土,在种植前均匀撒布于沟槽中,然后覆盖土壤并进行播种。

5花生棉铃虫病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类的害虫。

5.1 为害症状

棉铃虫一般是在幼虫期为害花生,从2龄开始啃食花生的叶片,到6龄左右时,进入暴食期,花生叶片会被大量吃掉。

5.2 流行规律

当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气温上升至15℃以上时,越冬蛹开始羽化,花生田始见卵为二代棉铃虫产,一般二代历期为30d,第二代后有世代重叠现象,二代幼虫危害高峰在7月末前后,三代幼虫危害高峰在8月末前后。

5.3 防治方法

5.3.1 农业防治

利用棉铃虫成虫的趋光性,来诱杀棉铃虫成虫,据观察,棉铃虫产卵的时间,一般在黄昏和夜间进行。还可以通过释放天敌来防治,比如赤眼蜂、姬蜂、跳小蜂、胡蜂等。

5.3.2 化学防治

可用药剂有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等,除了上述单一药剂外,还可使用复配药剂,比如高氯·辛硫磷、辛硫·灭多威等。

参考文献

[1]周威.花生主要病害和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2,40(24):108-110+126.

[2]徐婷,柳延涛,王鹏等.且末县花生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21,(0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