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2
/ 2

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

张富程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

摘要:科学不仅是实验室中的严谨求证,更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在小学教学阶段,将科学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好奇心。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教学生活化

引言:随着科学教育的不断深化,“让科学扎根于生活”成为教师共识的核心。小学生的好奇心旺盛,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索的热情。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科学知识与学生日常活动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原理。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应用,也让科学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生活实践中的教学游戏设计

教师在设计教学游戏时,需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科学元素。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构思游戏情境,确保情境与学习内容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能够无障碍地理解和吸收科学知识。同时,教师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调整游戏难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游戏中找到挑战与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动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主动提出问题,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其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在游戏设计中融入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即时的游戏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反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比如教师选择在科学周中引入《认识物体的形状》主题,专门为学生设计一场观察与记录的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准备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和螺母,每种物体准备足够数量以供所有学生操作。教师向学生展示这四种物体,并简单描述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展示四个相同大小的透明方盒子,挑战学生思考利用这些物体填充盒子使之尽可能多装入物体。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操作一个方盒子,示范一层层平铺乒乓球,并记录能够放入的具体数量。接着,邀请学生上前尝试其他三种物体,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同样的盒子中进行填充,同时记录数据。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断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并记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并理解活动的核心观点。学生在真实地操作中能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高记录数据的能力。

二、校本活动中的科学教学应用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各类科学活动,确保活动内容既符合教学大纲,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校本活动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日常现象中发现科学的痕迹,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在科学教学的具体应用中,教师应当关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科学任务。这些活动应围绕核心科学概念展开,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科学,其批判性思维。教师应重视活动中的互动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表达科学观点,进行科学辩论。这种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帮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协作解决问题。

比如在小学科学周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过山车”的科学设计进行团队合作,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动力学的实际理解。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并简要介绍过山车的基本结构和物理原理。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设计并建造一段过山车轨道,确保小球能够从起点顺利运行到终点。每个小组首先使用方格纸开始设计轨道,讨论将直线、曲线和不同坡度的轨道部分结合在一起,确保设计既科学又具有创意。小组成员需共同决定轨道的长度等方面,确保设计的可行性。设计完成后,小组根据设计图开始实际搭建模型。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些同学负责测量并切割材料,一些同学则负责组装固定。在搭建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不断交流,确保每一部分都严格按照设计图进行,同时也要确保所有连接点足够稳固,防止小球在运行中脱轨或卡住。搭建完成后,每个小组进行初步的测试,观察小球是否能够顺利通过整个轨道,并记录下任何可能的问题。学生在此活动中,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课外活动与生活实践的融合

教师需要设计活动使科学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定期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了确保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精心设计活动内容,确保活动既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在活动策划阶段,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科学主题。教师还需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询问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了哪些科学现象,这些现象与其所学的科学知识相联系。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活动后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学习心得,这种分享可以在班级会议或学校的科学展览中进行。学生在分享下可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沟通能力。

比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设计一项课外活动,专门针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索。活动开始前,每位学生获得一小块土地,其中已种植好绿豆苗。学生的任务是观察这些绿豆苗周围的生物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绿豆苗上及其周围的小昆虫,记录观察到的每一种昆虫的特征和行为。学生还需注意观察鸟类等其他动物,是否出现在观察区域内,这些动物可能是绿豆苗的消费者或者是这些昆虫的天敌。学生使用提供的图像资料匹配其观察到的生物,确定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学生需将这些信息记录在自己的记录本中,画出简单的食物链模型,标明绿豆苗同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这项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观察任务,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直接接触和观察自然界中的实际例子,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学生能够更深刻地领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为其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游戏,可以有效地将科学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生动互动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持续探索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新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慧琴.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2,(35):85-87.

[2]葛侠丽.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1,(16):59-60.

[3]刘宗云.让科学扎根于生活——论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A].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04-406.

[4]杜长祥.让科学扎根于生活——浅探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