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共同促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7
/ 2

家校社共育共同促成长

林榕梅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中心小学,广东广州510940

摘要:根据“双减”政策精神,小学德育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体系,然而当前我国各层次协作环节存在目标不明、机制不健全以及关系失调等问题,从而阻碍了学生成长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为此,我们需明确各自职责,设立具体目标,提供适当援助,采用以学校主导,家、社辅助的教学策略,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从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坚实的支撑。据此,本文将对小学德育中的“家校社”共育模式展开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社共育;策略

引言

唯有在教师指导下,家长积极参与,全社会给予关注和支持,方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有助于提升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延续,社会教育则是二者的融合。三者齐心协力,推动学校发展,实现“立德树人”之宗旨。鉴于我国小学生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及社会资源有限,作为关键环节的学校应发挥桥梁作用,规划并引导三者间的紧密配合,以期实现互利共赢。

1.小学德育“家校社”共育的价值

1.1 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作为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引领者,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家长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生活适应力,树立宽容开放且体贴洞察的教育理念;改变成人人才观念,设定合理的教养目标,维护并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学会控制情绪,耐心倾听孩子心声,适时给予肯定与激励,但不忽视批评教育。同时,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激发全家人的学习兴趣,共同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培养共同学习习惯,共享观点和价值观念,提升家庭生活教育水平。

1.2 提升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业成绩,故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校本教学研究,以学科小组为单位开展教研工作,并将教研方案传达至各学科组。德育科组应深入解读教材,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个性化班级教学观摩活动,借鉴优秀教师授课经验,展示课堂魅力。同时,鼓励教师在课程中大胆尝试变革,提升课程质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确保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率,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在师资方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力量;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及成长特性,让他们成为课堂主体,回归教育初心。

2.小学德育“家校社”共育的实践策略

2.1积极进行家校沟通

实现家校有效交流是诚挚关爱小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首要举措应包括大力推广,建立并维护家校互动的网络平台。另外,我们也需结合多种沟通方式和途径,以拓展家校间的道德与心理交流。然而,传统的家校交流模式往往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父母参与度较低,难以充分表达自身观点和建议。对此,我们可采取轮流担任东道主的策略,使每位家长均能畅谈己见,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以"争当四有"为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家长们可共同商讨活动方案,教师则负责完善细节。教师可将活动计划发布至班级群内,并附上相关家庭教育建议。家长在了解活动目的及流程后,可根据建议思考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实施。如周末带孩子参观革命博物馆或科技馆,以此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与学校道德教育形成互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在心理教育方面,家长可与学校携手,陪伴孩子观看纪录片、动画片等,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给予适当引导。每次活动结束后,双方应及时分享活动过程、成果以及反思,共享影像资料,互相评价与反馈,以提升家校交流效率,确保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效。

2.2创建“家校社”共育平台

受固有观念制约,众多家长及社会各界往往将教育职责归于学校教师,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以及主动支持学校工作。然而这种观念存在一定弊端,例如父母及社会未能积极参与教养幼儿的过程,对协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为解决此问题,学校需调整心态,重视家庭、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教育主场优势,借助有力宣传,明确自身责任,与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确保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以实现全面教育成果。如学校可通过发布"告家长书"、召开家长会、运营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广泛传播"家校社"共育理念,强调家庭、社会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地位,深入解析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引导家长在家中培养子女的道德素质和良好心态,树立与学校共同指导子女的观念。若父母、社会具备强烈的共育意识,便能更加主动地承担责任,加强与教师和学校的沟通,在交流中积累经验或给予合理建议,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2.3深度挖掘社区资源

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需借助社区资源,实现共同进步。课外活动环节,学校应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度学习和实践,以提升其综合素养。在发掘校外教育资源时,需做好调研及整合工作,筛选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首先,应在学校周边设立实践基地。如任何地区皆有规模化农场,可寻求社区支持成立学农基地,鼓励学生定期参与实践。同时,邀请具备丰富经验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指导,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此外,学校还可与种植园开展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实践,提升其技术水平。其次,学校可引进校外培训机构。例如,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可邀请来自医院、公安机关、交通运输部门或企业、军队的专业人士担任心理咨询师,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升教育质量。最后,学校可与义工组织紧密合作。学校可为社会养老院、社会福利机构以及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可联合家长制定详细计划,并与社区携手,通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如“我是小志愿者”、“我是小雷锋”、“我是小宣传员”等,激发学生的服务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尚存在不足,因此在实施校园教育过程中,需要得到家长和社区的大力配合。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应着力打造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推动家长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教育事业,助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点的实践研究与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15):50.

[2]陈雅华.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德育策略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