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1
/ 3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万李,胡晓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不断增长,高校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各种网络安全挑战,如信息泄露、网络欺诈、虚假信息传播等。学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如何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建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对于保障高校师生的信息安全和思想安全至关重要。本文立足大数据视域,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为目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网络安全的新形势和挑战,提出了大数据技术助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新途径,可以更好地把握高校网络安全的核心问题,有效应对各种网络威胁,促进高校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7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成为越来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对高校而言,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例如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等。同时,随着网络攻击手段不断升级,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加,高校在面对国内国外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恶意攻击时,防范措施的针对性、时效性等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加上部分高校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对网络风险认识不足,使之成为网络安全事件的受害者。基于此,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迫在眉睫。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高校师生的认识、素养和能力,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网络威胁的分析和监测,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成为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

1 研究意义

高校在传播和传承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事关学校自身发展,更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加强安全防护和信息监测,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自身的意识形态工作水平,还能够为国家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研究有助于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其动态发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数据挖掘分析,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思维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实现从传统的小样本抽样向大数据的全面转变。这不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还可以实时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提供有力指导。第二方面,研究有助于探索网络意识形态的个性化教育。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可以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学习过程的可视化,通过动态反馈质量评价与价值传播成效,即时掌握学生的意识形态动态和价值取向。这有助于高校更加准确地预测和判断学生的意识形态发展趋势,实现反馈意识形态教育和评价方法的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其个性和需求的意识形态教育。第三方面,研究有利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堂师生互动。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更加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和信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框架

2.1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理论基础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它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安全理论,也结合了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践,涵盖了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网络传播和风险防范等多个方面。这一理论体系既注重科学指导,又强调实践探索,旨在通过构建完善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机制,提高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感,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网络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相结合,需要建立在信息安全理论的基础之上,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基本安全原则,旨在保护高校网络不受恶意攻击和信息篡改,同时维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秩序和思想安全。此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理论基础还需关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通过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下网络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理论基础也需要考虑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以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性和智能化水平。

2.2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守护者。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高校实时监测网络风险,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通过对海量网络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精准识别意识形态风险点,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动态,为高校提供决策支持和预警机制。此外,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高校构建个性化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精准的教育资源和指导,从而增强学生的网络素养和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强高校对网络空间的治理能力,还能有效预防和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确保校园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稳定。

2.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框架构建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框架的构建,应立足于时代特点与高校实际,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管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引导、提升技术防范能力等多维度举措,构筑起坚实可靠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高校师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建设框架包括安全策略制定和实施步骤,明确安全责任人员和部门,建立跨部门、跨单位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应对网络攻击和风险。在引入高校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的理念同时,培养教职工和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将网络监测、漏洞修复、网络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均要考虑其中,结合法规政策的要求,确保高校网络安全合规性。此外,积极发挥高校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这些举措的有机结合,我们将能够构建起一个既符合高校特点又适应时代要求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框架,为高校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3.1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

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技术,我们能够实时监控和收集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为意识形态安全分析提供丰富的原始数据。而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则能帮助我们深入挖掘这些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从而准确判断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状况。两者的结合,不仅提升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效率和精准度,也为维护高校网络空间的清朗和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仅如此,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的运用还使得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上更具前瞻性和主动性。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我们能够提前识别和预警潜在的风险点,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从而有效防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这些数据还能为高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策略提供有力依据,推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因此,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2防御与监测技术

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防御与监测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识别和抵御外部网络攻击,还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校园网络中的舆论动态,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通过运用先进的防御系统,高校能够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抵御恶意信息的侵入和传播。同时,监测技术的应用使得高校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为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此外,防御与监测技术的深入应用还促进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系统化和科学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高校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这些技术还能够提升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维护校园网络意识形态的稳定和安全。

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防御与监测技术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意识形态风险应对水平,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良好网络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创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3.3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技术

高校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技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采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可以有效防范和抵御网络攻击和渗透。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能快速、有效地采取行动,防止或减少对系统和数据造成的损害,保护网络安全的行为。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快速响应机制,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团队,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流程,确保在发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理。二是实时监测与预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空间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和威胁,为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三是事后处置与总结,在应急响应结束后,及时对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和技术手段,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师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师生网络素养等措施,有效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水平。

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策略探讨

4.1政策法规支持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注重策略性与创新性。突出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完善现有的政策法规,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指导。完善现有的政策法规能为高校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政策法规的严格执行能够有效监督和规范高校网络行为,防范和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高校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模式,加强与网络监管部门、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

4.2人才培养和管理

加强网络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大数据时代有效应对网络安全挑战,保障高校网络安全稳定发展的有效举措。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教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如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学习、举办网络安全知识讲座、组织网络安全竞赛等,切实从思想上加强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高校要与时俱进,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督与考核,提高其应对突发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除此以外,高校还应该加强与相关政、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有效打通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4.3信息安全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而信息安全又是网络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决定了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文化建设。从内在因素看,高校要加强师生信息安全意识的树立与培养,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之成为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忠诚维护者和自觉践行者。外部保障看,高校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安全文化管理机制,包括严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控制措施、有效的紧急预案等,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有章可循、有制可守、有法可依、有序可遵同时,高校还应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强信息安全文化建设,如升级信息安全防护平台、升级网络数据监测和分析技术加强信息安全文化宣传、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团队、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培训营造浓郁的信息安全文化氛围等,才能有效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5 结语

总的来说,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时刻绷紧网络意识形态这根弦,这既是大数据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寇福生,张雨晴.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6):7-12.

[2]牛磊磊.大数据统战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J].互联网周刊,2023,(22):47-49.

[3]杨晓梅,张菊玲,任艳.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情势与策略[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41(06):131-133.

[4]刘小源.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挑战与路径[J].红河学院学报,2022,20(03):95-99.

[5]钟名扬.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治理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4):30-35.

[6]钟名扬.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与应对[J].北京教育(德育),2020,(02):42-45.

[7]朱皆笑,陈耀,何兴.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格局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1):106-110.

作者简介:万李(1983—),男,汉族,湖北洪湖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职称,从事工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湖南省平安建设与安全稳定工作研究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中的作用研究”(湘教工委通〔2023〕28号编号:23F06)